“咳咳……老李,注意言辞,注意影响。”坐在主位上的燕京大学老校长,虽然自己也被秦风这篇论文的“恐怖威力”给震得是七荤八素,小心脏扑通扑通乱跳,但表面上还是强行维持着作为“评审团团长”的威严与镇定,他清了清嗓子,说道:“我们今天聚集在这里,不是来讨论物理学大厦会不会倒塌的,而是要……嗯,客观、公正、科学、严谨地,对秦风同学这篇……嗯,‘极具探索精神和创新勇气’的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入的、负责任的学术评审。”
话虽如此,但老校长自己心里也清楚,这篇论文……它哪里还像是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啊!
这分明就是一部……由某个来自更高维度宇宙的“神级文明”不小心遗落在地球上的……**“宇宙终极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白皮书(入门删减版)”**啊!
在这三天三夜的“闭关研讨”中,这些平日里在各自领域都是“泰山北斗,一言九鼎”的院士大佬和国宝泰斗们,几乎是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所有的智慧储备、以及……嗯,所有的咖啡、浓茶、速效救心丸和降压药,都给消耗了个干干净净!
他们时而为秦风论文中某个精妙绝伦的数学推导而拍案叫绝,高呼“此子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他们时而为秦风提出的某个超前到匪夷所思的物理概念而陷入长时间的沉默与沉思,仿佛整个人的灵魂都被吸入了一个深不可测的“认知黑洞”!
他们时而又会因为对某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或者某个颠覆三观的理论结论的逻辑自洽性,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甚至差点当场上演“全武行”(当然,最后都被老校长和刘仁轨院士给强行按住了)!
越是深入研究,他们心中的震惊、困惑、乃至……“三观被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后又被强行重塑”的感觉,就越是无以复加!
他们发现,秦风这篇论文,虽然标题看起来像是“民科的终极幻想”,但其内部的理论框架之严谨,数学逻辑之自洽,物理图像之清晰(虽然大部分他们都还看不太懂),以及对现有物理学理论的批判性继承与颠覆性创新,都达到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恐怖高度!
“这个‘基于动态额外维度卷曲与释放的真空能提取模型’……虽然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但是……他引用的那些关于‘Kaluza-Klein理论在高维引力场中的非微扰解’的最新文献,以及他自己推导出来的那个‘高维能量张量在四维时空投影的守恒流方程’……我……我竟然……找不到任何明显的数学错误和逻辑漏洞!”一位主攻广义相对论和宇宙学的数学物理学家,在连续奋战了十几个小时,用掉了三大本草稿纸之后,终于……一脸绝望地抬起了头,声音沙哑地说道。
“还有他设计的那个‘利用超高精度原子钟网络探测宇宙背景零点能涨落引起的微弱时空涟漪’的实验方案……虽然对仪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的要求,已经达到了目前地球科技水平的……嗯,大概是未来一百年后的标准。但是……但是从原理上讲,它……它竟然……好像……真的有那么一丝丝……可行性?!”另一位负责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的实验物理学大佬,也是看得是冷汗直流,心惊肉跳。
“最……最可怕的是,”一位在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领域有着开创性贡献的年轻院士,指着论文中一段关于“将真空零点能的量子涨落视为一种无穷维的希尔伯特空间中的‘宇宙本源信息比特(Qubit of Cosmic Origin, QUCO)’,并通过构建一种基于‘拓扑量子纠缠’和‘非局域量子算法’的‘信息能量转换引擎’,来实现对真空能量的宏观调控与提取”的论述,声音都有些结巴了,“他……他竟然……还试图将‘信息论’和‘计算理论’的某些思想,融入到这个‘宇宙级能源’的课题之中!这……这种跨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简直是……匪夷所思!我感觉,我之前在《自然》和《科学》上发的那些关于量子计算机的论文,在他这篇‘本科毕业论文’面前,简直就跟……幼儿园小朋友的涂鸦作品一样……幼稚可笑!”
随着研讨的不断深入,这些站在华夏科学界金字塔最顶端的“最强大脑”们,心中的那份最初的“审视”与“怀疑”,渐渐地被一种……难以言喻的“敬畏”与“震撼”所取代。
他们开始集体怀疑——
“这篇论文……它……它真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地球智慧……能写出来的东西吗?”
“这个叫秦风的年轻人……他……他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他的大脑……莫不是直接连接着某个更高维度的宇宙知识库,或者……干脆就是某个活了亿万年的宇宙古神,转世重生到我们地球上来……体验生活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