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个应尽的本分!”龙骧将军赞许地点了点头,随即切入正题,“今天请你来,是有一件关乎国家未来百年战略安全的大事,想听听你的看法。我们知道,你在本科毕业设计中,提出了一个名为‘宇宙能量之心’的构想,并初步验证了其理论可行性。我们组织了国内最顶尖的专家团队,对你的论文和设计进行了反复推演和评估,结论是……石破天惊,匪夷所思,但……并非绝无可能!”
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着秦风:“我们想知道,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个‘宇宙能量之心’真的能够实现,它在……非传统能量武器化应用方面,究竟有多大的潜力?”
会议室内的空气瞬间变得有些凝重。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气质儒雅的老者——秦风认出他是国家科学院院士、着名理论物理学家钱秉辉教授——接过话头,声音温和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秦风同学,我们根据你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初步推算。如果‘宇宙能量之心’能够稳定输出你所描述的那种高密度、高纯度的能量,那么……传说中的定向能武器,比如高能激光、粒子束武器,其功率和射程,将提升数个数量级,甚至可能实现……大气层外对卫星的精确打击?”
“还有能量护盾,”另一位负责新概念武器研究的总工程师,语气急促地补充道,“如果能将这种能量约束成特定形态的力场,是否可以制造出足以抵御常规动能武器甚至小型核武器攻击的能量护盾?就像……就像科幻电影里那样?”
“以及……超高速动能打击,”龙骧将军亲自开口,眼中闪烁着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深邃思考,“利用‘宇宙能量之心’的庞大能量,将一枚小型高密度弹头加速到亚光速……哪怕只是百分之一光速,其携带的动能也将是毁灭性的!这种打击方式,几乎无法拦截,足以改变未来战争的规则!”
会议室内的气氛,因为这些堪称“毁天灭地”的设想而变得有些燥热。这些军方高层和顶尖科学家们,每一个问题都直指未来战争的核心科技。
秦风静静地听着,脸上古井不波。这些问题,他在设计“宇宙能量之心”时,早已在脑海中推演过无数遍。
他清了清嗓子,开口说道,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专业与自信:
“各位将军,各位前辈,你们的设想,从理论基础上来说,都是成立的。”
一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精神一振!
“定向能武器方面,”秦风伸出手指,开始条分缕析,“‘宇宙能量之心’的核心优势在于其极高的能量密度和可控的能量输出模式。如果配合特种晶体或超材料作为激发介质,理论上可以产生能量高度集中的相干能量束。其威力,不仅取决于总能量,更取决于能量在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上的聚焦程度。以激光武器为例,若能解决散热和大气畸变问题,持续输出功率达到兆瓦级甚至吉瓦级,那么在大气层内实现数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的有效杀伤,对导弹、飞机等目标进行硬摧毁,是完全可能的。若用于太空,其潜力更是难以估量。”
他顿了顿,看了一眼钱秉辉教授:“钱老刚才提到的对卫星的精确打击,理论上,如果能量束的指向精度能达到角秒级,配合先进的索敌与跟踪系统,从地面直接瘫痪甚至摧毁低轨道卫星,并非天方夜谭。当然,这需要克服地球自转、大气扰动、目标高速运动等多重挑战。”
钱秉辉教授听得连连点头,眼中异彩连连。秦风的分析,比他们专家组推演的还要深入和具体!
“至于能量护盾,”秦风继续说道,“其本质是利用强能量场排斥或吸收来袭的物质或能量。‘宇宙能量之心’提供的能量,足以支撑形成高强度的等离子体约束场,或者更高级的……基于某种未知粒子或时空扰动的力场护盾。前者,对动能武器和高能粒子流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后者,如果理论能够突破,甚至可能对引力效应或空间武器产生防御。但能量护盾最大的挑战在于能量转化效率、力场稳定性和快速响应能力。而且,任何护盾都有其承受极限,一旦超过阈值,或者被特定频率的能量攻击,依然可能失效。”
“而超高速动能打击,”秦风的语气也带上了一丝凝重,“这确实是一种极具威慑力的攻击手段。其原理类似于电磁炮的升级版,但能量来源和加速机制更为高效。关键在于如何将‘宇宙能量之心’的能量,在极短时间内,无损或低损耗地转化为弹丸的动能。这涉及到超高功率的脉冲能量技术、极端加速环境下的材料科学,以及弹丸在超高速飞行中的制导与气动热力学问题。如果能实现将一枚数公斤的弹丸加速到光速的百分之一,其撞击产生的能量,足以媲美小型战术核武器,且没有核辐射污染。但其技术难度,也是这三者中最高的。”
秦风一番深入浅出的分析,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虽然很多是他脑中推演的理论数据),既肯定了这些武器概念的巨大潜力,也指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技术挑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