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之后:世界在眼中“重新编码”
【万物,皆可是信息的载体!】
【万物,皆可成为计算的单元!】
学神系统那两句如同“宇宙真言”般的提示,在秦风的脑海中反复回响,每一个字都像是一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叠叠、永无止境的涟漪。它们如同晨钟暮鼓,振聋发聩,将他从之前那种因算力瓶颈而陷入的深深绝望与自我怀疑中,彻底唤醒!
他感觉自己整个人的认知体系,在这一刻,都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格式化”与“重装升级”!
那些曾经将他死死困住的、关于“计算机必须是硅基芯片”、“算力必须依赖电子管或晶体管”的思维枷锁,在系统这“降维打击”般的“点化”之下,轰然碎裂!如同打碎了一面布满尘埃的厚重玻璃,露出了后面那个更加广阔、也更加五彩斑斓的真实世界。
“原来……我一直都错了……错得离谱!”秦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眼神中充满了劫后余生般的清明与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他甚至忍不住想给自己两巴掌,自己之前怎么就那么死脑筋,一门心思地往传统计算机的死胡同里钻呢?
他不再纠结于那些遥不可及的“未来超算核心”,也不再为现有计算机的“不给力”而唉声叹气。因为他突然发现,一个比系统商城中所有商品加起来还要更加广阔、更加充满无限可能性的“计算资源宝库”,其实……一直就在他的身边!触手可及,却又常常被他,以及这个时代的所有人,所忽略。
这个宝库,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本身!以及构成这个宇宙的……万事万物!
目光所及,皆为“比特”:平凡事物中的计算潜力
当秦风再次睁开眼睛,以这种全新的、“万物皆可计算”的视角去审视周围的世界时,他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在他眼中,都仿佛被“重新编码”了!不再是简单的物质堆砌,不再是冰冷的物理规律,而是充满了信息的流动与计算的韵律。
他不再仅仅看到事物的表象,更能洞察其背后所蕴含的、潜在的“信息流”与“计算逻辑”。这种感觉,就像是突然拥有了“火眼金睛”,能够看透一切“障眼法”,直达事物最本源的“信息核心”。
他走到窗边,目光投向公寓楼下那片在秋日阳光下显得有些萧瑟,却依旧生机勃勃的小花园。
一片刚刚从枝头飘落的梧桐树叶,在他眼中,不再仅仅是一片普通的植物器官,一片即将腐烂的有机物。那纵横交错、精巧无比的叶脉网络,从主叶脉到细密的网状分支,不就是一种天然的、经过亿万年进化筛选出来的、用于高效输送水分和养料的“分形网络结构”吗?这种结构,在信息论中,具有极高的鲁棒性和传输效率,在计算机网络设计、城市交通规划中都有广泛应用。那么,一片树叶的叶脉,是否也能被视为一种天然的“信息总线”或“并行数据处理器”?
而叶片细胞内的叶绿体,在光合作用下,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这些简单的无机物,通过一系列复杂到令人叹为观止的生化反应链,转化为葡萄糖、氧气等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有机物。这整个过程,不就是一种极其复杂、高度并行、并且能量转换效率极高的“生化计算”过程吗?其内部的酶促反应、电子传递链、质子泵……每一个环节,都像是一个个精密的“分子级逻辑门”和“能量转换单元”,协同工作,毫厘不差。其信息处理的精度和能量利用的效率,恐怕连目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和光伏技术都望尘莫及!
“如果我能彻底理解并精确模拟一片树叶进行光合作用的‘计算逻辑’和‘能量转化机制’,”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念头在秦风脑海中闪过,“是否就能设计出一种能够自我修复、自我供能、甚至能直接从阳光和空气中‘打印’出所需物质的‘生物亲和型计算机’?或者,至少能为我的‘宇宙能量之心’项目,提供一些关于能量高效提取和转化的全新思路?”
他拿起书桌上的一杯早已凉透的清水,用手指轻轻在杯壁上弹了一下,看着杯中泛起的细微涟漪。在普通人眼中,这只是一杯平平无奇的水。但在秦风此刻的“计算之眼”中,这杯水中,却蕴藏着一个由^{20}1020量级以上的水分子构成的、永不停歇的“微观计算宇宙”!
每一个水分子,都在室温下进行着永不停歇的、看似随机的布朗运动。它们的位置、速度、朝向,以及它们之间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发生的碰撞、吸引、排斥、扩散和相互作用,都构成了一个极其庞大、高度并行、并且时刻处于动态演化之中的“多体系统”。这个系统的宏观统计行为,例如水的密度、粘滞系数、比热容、热导率、甚至在不同温度压力下的相变过程(结冰、沸腾),不就是其内部无数个微观“计算”单元(即水分子)集体行为在宏观尺度上涌现出来的结果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