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明末:我为大明延寿七百年 > 第247章 新政试点推行、朱由检心态崩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7章 新政试点推行、朱由检心态崩了。

“书缘说的极是,自古以来能成事者十之八九都与农民有关。”

一说起农民问题,朱由检就很蛋疼了,单就他批阅的奏疏而言,十封里就三封就是在说农民佃户的问题。

“对了,书缘,你这新政可有寻到合适地点施行?”

放下了手中的草案,朱由检便抛开了农民问题看向了张书缘。

“唉,说实话我也拿不准,问了温体仁他也没个好想法,所以这不来问问陛下是什么想法。”

张书缘是捏着眉心发愁,在他看来,眼下的新税草本,是根本不会被大明地方所接受的,因为这新法是直接将手,伸进了天下所有富豪的口袋!

“恩…这样吧,既然没个好选址,那不如就将试点定在京师吧。”

朱由检捏了捏手,然后便下定了决心在京城搞了。

“陛下这合适吗?定在京都是不是压力太大了。”

一听朱由检要定在京师里作为试点,张书缘就紧张的吞了吞口水,身形也不再散漫了。

在他看来,朱由检这说词是不可谓不大胆,要知道北直隶可是大明北方的核心重地,京师更是核心的核心,一旦这里出了大问题,那几乎就有很大概率再现“靖康之耻”的画面。

这倒不是说在京师试行新法,就一定会出现大乱。而是这里的情况复杂度是一点也不比江南差,各种鱼龙混迹在这里,可以说一个处置不好,便就可能引发影响全国的经济问题。

据史料记载,单京杭大运河一年就有超过四百万石漕粮、两千万两以上的金银汇聚到京城,甚至于沿线的淮安、扬州、临清、天津都成为“银窝子”!

“那…那你怎么说?这经济一道,朕虽不懂,但朕却知道“鞭长莫及”的道理。”

朱由检跟张书缘的想法是同频的,都知道将试点放在远处是行不通的。

“陛下,要不这样,将试点安排在河间府怎么样?那里距离京师较近,物产也丰富,就算是出现了问题我们也能及时调整。而且与京师相比,定在河间的压力要比在京师里要小的多。”

起初,张书缘是想将新政在山西府、山东府或淮安府三地任选其一的,但考虑到黄宗羲等人要处理“白莲教”的问题,以及山东、淮安府形势复杂的因素,所以他便只能是再想其他的试点地区了。

而他之所以看中这三地,主要是这三地有大量的产业在,可以十分清晰的从数据中窥探出有无问题。

“河间?书缘是想说天津卫吧?”

听到河间一词,朱由检就呵呵一笑,仿佛是看出了他的真正想法。

“陛下猜对了,正是天津卫。”

“恩,天津是个好地方,那就这么定了吧。大伴速去将内阁众人喊来,我们要好好议一议试行之事。”

“奴婢这就去给皇爷喊人。”

经过这么一细聊,朱由检一想也是,倘若在河间府出了问题,那政治压力就小上很多了,而且影响范围也有限。

“对了书缘,你先前弄的那个书社怎么样了?朕可是没忘了你说的“舆论”二字。”

趁着王承恩去叫人的空当,朱由检就问起了中州书社的情况。

“陛下问起,这让我到有些汗颜啊。这近来一直忙着折腾新政和抄家,也没得空去理吴应箕是个什么情况……”

张书缘甚是感觉心累,总感觉他比朱由检过的还要辛苦。

可实际上,他们哥俩过的都是很累的,每天忙的是脚不沾地,尤其是朱由检。

别看现如今各种大事都有张书缘的出手干预,但要知道朝廷里可不全都是大事啊。

就张书缘挑起的兼并逆案这一个案件而言,那各种审问口供及赃款清点名册都要送到他这里批注收尾的,因为没有批注刑部就不敢杀人行刑。

而除了给那大量的罪员陈词做复核外,他朱由检还要应付各地送上来的“小事”其内容包括不限于有,灾荒、赈济、狱讼、驿递阻滞、河工、科道互纠、荐举将才或裁撤补充兵卒等杂事。

“是这样啊,那等下与温体仁他们议完了事,朕与你一起去见一下吴应箕,看看其书社弄的怎么样了。”

说起中州书社,朱由检就想见识见识,自己手握舆论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了。

……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后,王承恩才将内阁众人给全部请到了养心殿。

“臣等参见陛下。”

“卿等平身吧,大伴赐座。”

“谢过公公。”

众人是齐齐见礼,接过王承恩及下人递来的凳子坐下。

“新税法的草本,卿等都看过了吧。”

坐在龙椅上,朱由检便看向了众人。

“禀陛下,臣等看过了。”

“那卿等对此可有什么谏言?”

一语落下,朱由检就死死的盯住了他们,眼神中对于草本的满意之意是丝毫不掩饰的外放。

没错,此时的朱由检早已是脱去了腐儒之态,只要他们敢说一个不字,那自己就不介意换上一个人来做辅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