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芜和季云舟决定在山谷举办婚礼的消息,像一阵轻柔的风,悄然吹遍了桃源小区核心的朋友圈。没有大肆宣扬,但该知道的人都满怀喜悦地知道了。
王月霞是第一个抓着夏芜手掉眼泪的。
“好,真好!就在山上办,清净,寓意也好!需要啥就跟姨说,吃的喝的咱全包了!”
她摩拳擦掌,恨不得把食品厂最好的产品都堆到婚礼上。
秦教授捋着胡须,连连点头:“山谷聚气,藏风得水,是个好地方。届时老夫定要奉上一份特殊的贺礼。”他暗示的或许是亲自调配的养生药茶,或许是一套滋补的药膳方子。
杨薇打来电话,声音带着笑意:“恭喜啊!终于修成正果了。”
周倩倩也送上了真诚的祝福,还特意用新蒸的、捏成胖兔子形状的豆沙包,作为一份小巧的心意。
婚礼的筹备,在一种低调而温馨的氛围中展开。夏芜和季云舟都是怕麻烦的人,一切从简。他们自己设计了简单的仪式流程,确定只邀请二三十位最亲近的友人。场地布置打算用山上的野花、翠竹和红绸,请马学庆师傅负责操办一顿融合山野特色的家宴。
然而,社区的温暖往往体现在人们自发的行动上。陈伯知道后,默默带着他的木工工具,去山谷清理出一片更平整的场地,还用打磨光滑的原木做了几张结实又古朴的长条凳和一个小礼台。老赵带着几个轮休的保安,帮忙搬运物资,清理小路。中药堂的学徒们,则在几位老中医的带领下,采摘晾晒了不少具有清香安神功效的草药,准备做成香囊送给来宾。
这一切,夏芜和季云舟都看在眼里,感动在心。他们的婚礼,不知不觉成了整个桃源社区共同倾注关爱的一件事。
周倩倩的“周妈面点”迎来了一个小小的转折。她的生意稳定后,开始有余力尝试更多花样。她发现小区里来自南方的住户不少,便试着做了些烧卖和虾饺。没想到大受欢迎,订单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一天,桃源商超的经理林涛找上了门。原来,有住户把周倩倩做的面点带去单位,同事尝了都说好,打听在哪里买的。林涛敏锐地嗅到了商机。
“周姐,您的手艺真是没话说。我们商超的熟食区正在考虑引入更多本地化、有特色的产品,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合作?我们可以提供标准的包装和冷链,将您的面点放在商超试销。”
周倩倩又惊又喜,这意味她的生意将从小区内部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但她也有顾虑:“林经理,谢谢您看得起。可我就一个人,产量有限,怕供应不上……”
林涛显然有备而来:“这个您放心。我们可以先从小规模开始,您主要提供馅料配方和核心技术指导,部分标准化生产可以委托给桃源食品厂,王厂长那边我已经初步沟通过,她非常支持。这样既能保证口味,又能扩大产量。您觉得怎么样?”
这是一个走向更正规化经营的机会。周倩倩心动了,她意识到,这不仅能增加收入,或许还能为儿子创造更好的未来。她谨慎地表示需要考虑一下,并要和王月霞详细谈谈。生活的门,似乎正为她打开新的一扇窗。
中药堂的扩建工程如期启动。施工队进场那天,秦教授、李老、孙老几位老先生都穿着正式的中式褂子,像参加什么重大仪式。夏芜和季云舟也去了现场。
施工难免有些噪音和灰尘,难免影响到隔壁仍在营业的中药堂。但令人动容的是,前来就诊的病人们没有一句怨言,反而好奇地围观,互相传递着“要扩大啦”、“以后更方便了”的消息,脸上洋溢着期待。
一位经常来针灸的老奶奶拉着李老的手说:“李大夫,这是大好事啊!你们辛苦了,以后能有更多像你们一样的好大夫,是咱们的福气!这点灰啊土的,不算啥!”
学徒们更是干劲十足,一边帮忙照看病人,一边利用休息时间主动帮忙清理洒落的建筑垃圾,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夏芜看到,一位年轻的学徒,正小心翼翼地按照孙老的指点,在临时搭起的棚子里尝试着称量药材,虽然动作还有些生涩,但那份专注和虔诚,让人相信中医的火种正在这里稳稳地传递。
夏芜提议设立的教育补助基金和技能培训基金,经过简单快速的流程制定后,正式启动。刘婶的儿子顺利申请到了购买电脑的补贴,激动地给母亲打来电话报喜。刘婶干活更加卖力了,逢人便夸桃源的好。
这个消息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另一位在食品厂工作的女工张姐,丈夫因病干不了重活,孩子还在上初中,家里经济压力很大。她一直想考个面点师资格证,希望能换个技术岗位多赚点钱,但培训费用让她望而却步。听说有技能培训基金后,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提交了申请。
王月霞了解到张姐的情况和她平时踏实肯干的表现,亲自为她做了推荐。申请很快获批,张姐激动得一夜没睡。她的事迹在女工中传开,大家工作的积极性更高了,因为她们看到,在这里,努力和上进是真的会被看到、被支持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在悄然形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