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上善若水,寻安 > 第163章 古方新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中科院药物研究所的无菌实验室内,五颗来自边境遗址的"治瘟丹"被放置在特制的惰性气体环境中。我和程明、郑淮安隔着观察窗,看着身穿防护服的研究员用激光显微取样器小心地取下几微克样本。这些药丸距今至少有一千二百年历史,却依然散发着淡淡的药香。

"程教授,你们来看!"药物化学专家林博士在显微镜下调整成像参数,"这些颗粒的排列结构太不可思议了!"

我们凑近电子显微镜显示屏,只见药粉颗粒呈现出规则的蜂窝状结构,每个"蜂窝"单元中心都有一个微小的金属亮点。

"这些亮点就是'天铁'微粒。"林博士指着能谱分析图,"铁、镍为主,含有微量稀土元素。更惊人的是——"她调出另一组数据,"这种结构在纳米尺度上形成了无数微型磁涡旋,能定向引导药物分子。"

程明迅速记录着数据:"这就是古籍记载的'以磁引药'原理?"

"不仅如此。"林博士将样本放入质谱仪,"初步检测显示,这些药丸含有雪莲、红景天等高原药材成分,但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多肽类物质...像是某种古代抗生素。"

三天后,更完整的分析报告出炉:"治瘟丹"对包括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内的七种"超级细菌"表现出显着抑制作用,其效果远超现代常规抗生素。最令人震惊的是,在模拟实验中,加入微量"天铁"粉末的药液,抗菌活性提升了近二十倍!

"这不可能是偶然。"赵院士在视频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古代药师显然掌握了某种利用特殊材料增强药效的技术。"

我们立即组建跨学科团队,着手破解"治瘟丹"的制备工艺。根据铜碑记载和帕拉塞尔苏斯笔记,程明还原出一个惊人的制药流程:药材需在特定月相下采摘,经"天铁"器具研磨,再置于南北朝向的磁石阵列中发酵。

"听起来像巫术,"材料学家张教授感叹,"但原理完全科学——月相影响植物次生代谢物含量,磁取向排列能优化'天铁'的量子效应。"

就在研究取得突破时,国际舆论场风云突变。《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质疑"天铁"研究的评论文章,称我们的发现"缺乏可重复性",并暗示可能涉及"学术不端"。文章署名是三位欧洲学者,但郑淮安发现其论证方式与彼得罗娃如出一辙。

"看这个IP地址。"程明追踪到文章投稿来源,"来自开曼群岛的代理服务器,与'香巴拉生物科技'的注册地一致。"

更严峻的挑战接踵而至:某国际制药巨头突然宣布研发出一款"革命性抗菌材料",其专利描述与"天铁"特性高度相似。与此同时,多个国家的药监部门收到匿名举报,要求调查我们的"非法人体试验"。

"这是典型的专利狙击战术。"学校法务顾问指出,"他们想抢注专利,同时拖慢我们的研究进度。"

我们决定双线应对:一方面通过正规渠道申诉,另一方面加快论文发表速度。在赵院士协调下,《科学》杂志同意加速评审我们的研究成果。同时,WHO传统医学部主任公开表态支持,指出"天铁"研究对解决全球抗生素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舆论战白热化之际,边境考古又传来惊人发现:周教授团队在遗址下层发掘出一间完整的"制药实验室",里面有排列整齐的磁石、各种"天铁"制药工具,以及刻在石板上的制药配方。

"这些配方系统记载了不同疾病对应的'天铁'处理方法。"周教授发来的照片显示,石板上刻满了密密麻麻的符号,"看这个治疗肺病的配方——需要将药材置于'天铁'板上,在特定季节的阳光下曝晒。"

程明突然想到什么,翻出帕拉塞尔苏斯笔记对照:"爸!这个符号与笔记中的'日光炼金术'完全一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古代欧亚大陆确实存在一个共享的医药知识网络。为证实这点,郑淮安联系了大英博物馆,请求检测其收藏的中世纪阿拉伯医具。结果令人振奋:三件来自波斯地区的古代手术器械含有与"天铁"相似的合金成分!

"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更是医药科技传播之路。"在随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我展示了这些跨文化证据,"'天铁'不是某个文明的独有发现,而是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

发布会后,一位瘦高的西方记者拦住我:"程教授,您不担心这些发现被滥用吗?"他递来的名片上印着《卫报》科学专栏,但眼神中的探究过于锐利。

"科学发现本身无罪,关键在于应用方式。"我谨慎回答,同时注意到他右手虎口处的纹身——一个与"药师印记"相似的螺旋符号。

程明悄悄拍下记者照片,通过人脸识别系统查询,发现此人真名叫马克西姆·伊万诺夫,与俄罗斯极端民族主义组织有关联,曾多次参与文物走私案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