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都市 > 上善若水,寻安 > 第176章 百合莲子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立春那日,药膳馆门前的梧桐树抽出了嫩芽。我正修剪着院里的忍冬藤,小林风风火火闯进来,相机包上还沾着泥点。

"程教授!大新闻!"她举着录音笔,"昨天'康膳坊'被曝用香精勾兑,工商局查封了三家门店!"

我剪下一段枯枝:"早说过,药膳骗不了人。"

"现在网友都在求正宗配方。"小林翻着手机,"您那个安神汤...能公开吗?"

"不是安神汤。"我指向药柜顶层的陶罐,"是百合莲子羹,要应季而作。"

程明闻声从库房出来,手里捧着个竹筛:"爸,去年的湘莲,现在用正好。"

莲子一粒粒圆润如珠,表皮泛着淡雅的米黄色。我捏开一颗,莲芯碧绿完整,散发着淡淡的荷香。

"湘莲要陈一年。"我挑出几颗递给小林,"新莲太燥,陈莲性平,最宜养心。"

郑淮安抱着一筐鲜百合进来,鳞茎上还带着泥土:"刚挖的龙牙百合,我骑车去彭州拉的。"

剥开外层沾泥的鳞片,内里洁白如玉,瓣瓣饱满。不同于市面上的无味百合,这种老品种带着天然的甘甜与淡淡苦味。

"百合得苦中带甘才好。"我掰下一瓣生嚼,"《本草纲目》说'甘能缓急,苦能降火',正是安神关键。"

制作从处理莲子开始。先用温水浸泡两小时,待莲皮软化后手工搓去。程明学着我用拇指轻碾,却把莲子挤得四分五裂。

"指腹用力,不是指尖。"我示范着动作,"要像对待惊弓之鸟,柔中带稳。"

莲芯的处理更有讲究。我教程明用细针挑出莲芯,但不能丢弃——莲芯苦寒,能中和百合的甘腻,是方中"佐使"。

"这么麻烦..."程明揉着发酸的眼睛,"超市有去芯莲子啊。"

"药性不全。"我取来两种莲子煮水对比,"带芯莲子煮的汤,回甘明显更持久。"

百合处理更见功夫。每瓣鳞片要撕去内侧的薄膜,这是苦味源头。郑淮安手法最娴熟,老茧遍布的手指却能轻柔地完成这精细工作。

"老郑这手艺..."小林举着相机感叹,"简直像在给百合脱纱衣。"

"三十年了。"老人憨厚地笑,"当年老馆长教我的时候,说这是'修心'的功课。"

备料完毕,开始熬羹。砂锅底层铺竹篦,中层放莲子,顶层摆百合。加水至七分满,还要加个"药包"——茯苓片、柏子仁、小麦胚芽,用纱布裹好悬在汤中。

"这像实验室的萃取装置。"程明调整着拍摄角度。

"古人智慧。"我指着缓缓上升的蒸汽,"让药性随水汽循环渗透,谓之'取气不取味'。"

文火慢炖三小时,厨房里弥漫着清雅的香气。前厅突然传来争吵声,我擦手出去,看见个西装革履的中年男子正对服务员大吼。

"什么破店!等四十分钟了!"他摔着菜单,领带歪斜,眼白布满血丝。

我注意到他颤抖的双手和太阳穴暴起的青筋:"先生,您是不是长期失眠?"

男子一愣:"你怎么...我吃安眠药都不管用!"

"正好,今天的百合莲子羹适合您。"我引他到后院,"百合安神,莲子清心。"

男子将信将疑地尝了口刚出锅的羹汤。清甜的莲子与微苦的百合在口中交融,形成奇妙平衡。他紧绷的肩膀渐渐放松,一口气喝了三碗。

"奇怪..."他摸着胸口,"这里不堵了..."

"心火降了。"我包好药材递给他,"睡前热饮,连服七日。"

这段插曲被小林记录下来。视频里,男子从暴怒到平静的转变,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发布后,"情绪调理药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

第二天,药膳馆来了位特殊客人——市精神卫生中心的李主任,带着厚厚一叠资料。

"程教授,我们想做个临床试验。"他摊开研究方案,"评估百合莲子羹对轻度焦虑症的辅助疗效。"

我翻阅着双盲实验设计:"可以,但必须用传统工艺组和现代工艺组对照。"

"正合我意!"李主任兴奋道,"我们想验证'慢食'对心理的影响。"

程明负责记录实验过程。传统组从选料到熬制全程古法,现代组则使用预加工食材和高压锅。结果令人震惊——虽然成分分析相近,但传统工艺组的安神效果显着优于现代组。

"太不可思议了!"李主任对比着脑电图数据,"传统组患者的α波明显增加,这是深度放松的标志。"

"或许因为制作过程本身就有疗愈效果。"我分析道,"专注的手工劳动,本身就是种冥想。"

这个发现催生了"药膳疗愈工作坊"。每周二上午,药膳馆会迎来一群特殊学员——有失眠的程序员,焦虑的全职妈妈,甚至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

"撕百合薄膜时,我感觉烦恼也被一层层剥落。"一位抑郁症女孩在分享会上说,"原来专注当下这么治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