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皇城,文华殿内。
面对内阁众人的吃瘪,崇祯皇帝盯着内阁几人开口笑道:“哈哈,行了,此事就先揭过,如今还有几件事,要交给尔等去办!”
“首先一件事便是,朕如今也回南京了,朕曾经在国子监给天下士子说过,朕要举行一场特别的恩科考试,你们内阁这几天就用以邸报的形式向天下发布,就定在十月二十日这天举行恩科考试吧。”
“是,臣等遵旨!”内阁几人纷纷对视一眼,齐声说道。
这个皇帝陛下,自从到了南京,行事风格已经越来越让人琢磨不透了。
如今这么离谱的事情,就发生在应天城内。
这场科举考试,到时候不知有多少万份试卷要让皇帝陛下亲自审阅,当初崇祯皇帝刚说出此事时,众人都认为崇祯皇帝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现在看其样子,崇祯皇帝应该是很认真的想要执行此事了。
接着,崇祯皇帝又冲着站在一旁看戏看了好久的工部尚书范景文说道:“范爱卿,现在你给内阁这几位阁老说一下刚才朕在乾清宫内,刚刚决定的对内廷的改革举措。”
“内廷改革?!”内阁几名阁臣纷纷惊讶的瞪大了眼睛,迫不及待的转头盯着在一旁躬身答应的范景文。
随即,范景文就向着众人说出了适才崇祯皇帝在乾清宫命令王承恩对内廷进行改革,主要就是内廷的四司八局十二监衙门,也有考核制度了!
而且考核的权力,还由他们这些外廷文官和锦衣卫共同负责!
范景文此言一出,内阁几名阁老浑身颤抖,激动不已!
“九千岁”魏忠贤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一个庞然大物的?就是因为他是皇帝的家奴,所以外廷文官几乎是对内廷的太监毫无办法,只能干瞪眼。
这就导致了,如果天启皇帝不想着铲除魏忠贤,那么魏忠贤就一定会高枕无忧。
终于,在天启帝的纵容下,魏忠贤从一个小太监慢慢一步一步的成长到一个庞然大物的“九千岁”!
最后,也还是由崇祯皇帝主动出手,才将这个权倾朝野的“九千岁”拔除!
如今,崇祯皇帝居然主动将内廷的监督权分给了他们外廷的文官,这是自大明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先例!
文官集团梦想了几百上千年,想要限制的皇权和内廷太监的权力,就被崇祯皇帝以近乎轻描淡写的方式给说了出来,而且真的让其在崇祯一朝要实现了?
内阁几名阁臣激动的浑身发抖,史可法领衔颤巍巍的跪倒,用尽全身力气跪拜喊道:“吾皇陛下,功比尧舜,圣明贤德,大明天下臣民,皆拜服于陛下脚下!我大明中兴有望矣!”
史阁老如此激动,就差直接喊出了:“啊!皇帝陛下,天下苦内廷久矣!”的话语了!
其他阁臣也是马屁不断,脸上压抑不住的都笑开了花!
他们这种反应,让站在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脸色慢慢变冷,冷冷的盯着这些兴高采烈的文臣,眼神中阴冷之气一闪而过。
随后他用可怜求助的眼神望向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微微一笑,冲着他点了点头,给了他一个安慰的眼神,王承恩心中也渐渐安定刻下了。
等到内阁几名文臣激动完,崇祯皇帝慢悠悠的盯着他们道:“朕现在只是个想法,如今提出来,让诸位阁老们商议一下,看看是否要在内廷施行此政?”
“要要要!陛下,此乃千古未有之利国利民的好事!臣认为应该尽快施行!”姜曰广连忙出声说道。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剩下几名阁臣也立马出言跟上。
“嗯!”崇祯皇帝点点头,盯着他们说道:“既然诸位爱卿都认为此举可行,那就实施吧!王承恩!”
“奴婢在!”站在一旁的王承恩立马躬身答道。
“既然众阁老们都同意,那就在内廷施行此政吧!还是和之前朕在乾清宫里说的那样,你们司礼监给每个内廷衙门制定一套考核细则,完成后拿到朕面前,朕要与众阁老们一起审核!”崇祯皇帝目光深邃的盯着王承恩说道。
“是,奴婢遵旨!”王承恩语气失落的答道。
但是出于对崇祯皇帝的信任,他并没有说出过多的言语,安静的退回到了一旁。
看着内阁几个文臣几乎要开心的跳起来的模样,崇祯皇帝也没有辜负王承恩的信任,他盯着这些阁臣们微微一笑,语气平静的开口道:“如今朝局糜烂,内忧外患。既然朕的内廷都率先做出了表率,那么,我大明朝堂上的文官又要如何考核呢?”
此言一出,满面笑容的内阁几人,仿佛被一把攥住了喉咙,笑声戛然而止。
他们面面相觑,随后内阁首辅史可法躬身说道:“大明由陛下说了算,陛下认为该如何考核呢?”
面对史可法的询问,崇祯皇帝咧嘴一笑,盯着他开口说道:“简单!我大明朝堂上六部九卿,各大衙门的考核,之前我大明就搞过,现在朕只是拿出来,继续用而已!”
听闻崇祯皇帝如此说,史可法等人微微一愣,都有些愕然的盯崇祯皇帝。
倪元璐迟疑的开口说道:“启禀陛下,您说的是否是现在沿用的吏部的“京察”和“大计”考核制度呢?”
“非也,非也!”崇祯皇帝冲着他摇摇头道:“此制度我大明在万历一朝就用过!”
紧皱眉头的史可法闻言,脑海中似乎想到了什么,眼前一亮,他冲着崇祯皇帝开口道:“莫非陛下说的是曾经首辅张居正在万历新政时所推行的‘考成法’?”
“哈哈,没错!就是考成法!”崇祯皇帝抚掌大笑道。
内阁几人对视了一眼,作为饱读大明各朝历史的人才,内阁几人都对当年身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所施行的“考成法”有着详细的了解。
“考成法”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整顿吏治,提高大明朝堂上的行政效率,确保朝廷能够政令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