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断电话后,她走到办公桌前,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调出自己多年前参赛时的原始设计稿与邮件往来记录。
这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她是“希望之桥”的唯一原创者。
就在她整理资料时,身后传来脚步声。
“他们在试探你。”陆景行的声音低沉平稳,带着一丝不容忽视的压迫感,“但这还不够。”
林疏桐转过身来,看向他:“你想怎么做?”
陆景行走近几步,眼中燃起一抹冷意:“他们既然想要版权,那就让他们去抢一个假目标。”
他拿出一份文件放在桌上,上面赫然写着:“希望之桥”国际竞标合作意向书(草案)
“我会让人放出消息,说我们要参与一场国际竞标,由你亲自担任主设计师。同时,我会让一家刚注册的海外公司,以极低价格收购该项目的海外版权。”他语气平静,却透着算计的味道,“他们会以为有机可乘。”
林疏桐微微眯眼,片刻后轻笑:“你是想引蛇出洞。”
“没错。”陆景行目光如炬,“但他们必须主动咬钩。”
深夜,林疏桐还在处理资料时,陆景行推门进来。
他一身黑衣,肩上还带着夜雨的气息,手里端着一杯温牛奶。
“喝点热的。”他递过来,语气温和得不像那个商界冷面阎王。
林疏桐接过,指尖微暖:“你不该擅自行动,哪怕是为了我。”
他顿了一下,嘴角轻轻一扬:“你知道我不会停手。”
她望着他,良久才轻声道:“好,但以后我们一起查,别再一个人冲在前面。”
窗外雷鸣滚滚,闪电划破天际,像是某种巨大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
而屋内灯火通明,映照着两人并肩的身影,如同一座不被风雨摧毁的堡垒。
次日清晨,一条爆炸性新闻悄然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 “神秘资本介入‘希望之桥’项目!疑似有海外集团计划高价收购其国际版权,并已启动竞标流程。”
这一消息如同一颗深水炸弹,瞬间引爆业内舆论。
有人猜测,这或许是某位国际投资大鳄对中国建筑设计市场的新一轮布局;也有人敏锐察觉到,这条信息背后似乎隐藏着更复杂的利益纠葛。
而真正关注此事的人,此刻都坐不住了。
陆振邦位于新加坡的私人办公室内,他盯着电脑屏幕,
“看来林疏桐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向外扩张了。”
他的助手迟疑道:“但据我们调查,那家注册在卢森堡的公司,背景非常模糊……甚至没有公开股东名单。”
“无妨。”陆振邦冷笑一声,“越是神秘,越说明他们心里有鬼。”
他站起身,拿起手机拨通一个加密号码:“让那边加快动作,务必在她正式亮相前,找到她的致命把柄。”
与此同时,林疏桐正站在医院的安保中心里,查看最新的病房出入记录。
她已下令对整个医疗系统进行紧急升级,所有权限变更均需双重验证,任何远程访问行为都会自动报警。
但她知道,对方不会轻易放弃。
正如陆景行所说,真正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而她,早已准备好了反击。
几天后,一封邀请函送到了各大建筑协会、城市规划局以及知名设计师手中。
> “城市记忆修复工程”启动仪式暨设计方案发布会
> 时间:下周三上午十点
> 地点:市文化艺术中心展厅
> 主讲人:林疏桐
这是她第一次在公众场合高调亮相,也是她正式宣布自己将以独立建筑师身份,推动一项关乎城市文化命脉的大型公益工程。
邀请函上,附有一句话:
> “我们不是在复原过去,而是在为未来保留选择的权利。”
这句话像一道光,穿透层层迷雾,照亮无数人心底的期待。
而在暗处,一双双眼睛,正在悄悄逼近。
发布会当天,市文化艺术中心展厅内座无虚席。
建筑界的老前辈、城市规划局的官员、年轻设计师、媒体记者齐聚一堂,都在等待那个传说中的名字——林疏桐。
她身着一袭墨蓝色修身西装裙,长发挽起,气质沉静而坚定。
站在讲台上,她的目光扫过全场,在看到角落里那一道熟悉的身影时,眼神微微一顿。
陆景行静静地站着,穿着深灰色定制西装,双手交叠在胸前,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笑。
他没有坐在前排,也没有让人察觉他的身份,仿佛只是一个普通观众,却让整个会场都因他的存在而隐隐震动。
“谢谢大家。”林疏桐开口,声音清亮,“今天站在这里,是因为我一直相信,建筑不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记忆与情感的承载。”
她说得平静,但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我们不是在复原过去,而是在创造未来。那些被遗忘的老街巷弄,它们不只是砖瓦,它们曾是无数人童年奔跑的地方,是母亲送饭回家的路口,是父亲下班归家的脚步……它们不该被拆毁,而应被唤醒。”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