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288章 环欧暗网:潜伏者与西进之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8章 环欧暗网:潜伏者与西进之基

亚历山大港的夜色中,一艘挂着威尼斯国旗的商船正悄悄卸货。码头工人搬下的不是香料或丝绸,而是几十个密封木箱——里面装着伪造的身份文书、微型望远镜和用欧洲文字书写的《格物入门》简本。埃及行省总督李默站在灯塔下,对前来接应的希腊间谍头目说:“这些‘种子’,要埋在英法俄的心脏里。”

木箱被装上马车,驶向沙漠边缘的秘密据点。那里,来自北非、巴尔干、安纳托利亚的当地人正接受训练:学欧洲语言,记贵族礼仪,模仿各国口音,甚至要学会用葡萄酒杯代替茶盏——他们将成为大明安插在西欧的“眼睛”,而这一切,都服务于一个目标:为进军西欧铺路。

跨洲基地网:从沙漠到冰原的跳板

在非洲的撒哈拉边缘,一座伪装成商站的堡垒正昼夜运转。这里是大明连接南北非的枢纽,蒸汽列车从这里出发,能直达摩洛哥行省的直布罗陀海峡,再换乘蒸汽渡轮横跨地中海,48小时内即可抵达希腊的雅典。

“堡垒的地窖里藏着五十门迅雷炮,”北非行省驻军统领对来访的欧洲前哨军官说,“表面上是骆驼商队歇脚的地方,实际上能随时出兵控制北非海岸。一旦西欧有变,这里的兵能三天内出现在法国马赛。”

更北的多瑙河沿岸,“欧陆前哨行省”的铁路已修到维也纳郊外。明军士兵穿着奥地利雇佣军的制服,在车站巡逻;蒸汽工坊里,捷克工匠正按大明图纸打造火炮零件,他们以为是给神圣罗马帝国干活,却不知这些武器终将指向巴黎和伦敦。

最隐秘的是俄罗斯边境的“冻土驿站”。从安纳托利亚行省出发的雪橇队,带着耐寒的粮食和武器,在这里建立了补给点。驿站的管理者是皈依东正教的波斯商人,他们与俄罗斯的哥萨克打交道,用皮毛交易作掩护,收集莫斯科的军事情报。

“这些基地就像串在欧洲外围的珍珠,”郑海在给京师的密报里写道,“平时是商路、工坊、驿站,战时就是兵营、军火库、前进哨。”

潜伏者:用肤色伪装的眼睛

威尼斯的酒馆里,一个阿拉伯商人正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职员喝酒。他说着流利的意大利语,手指在地图上比划着,讨论如何避开大明在埃及的关税——没人知道,他是大明从波斯商省选派的间谍,代号“沙漠之鹰”。

“听说大明在非洲的铁路修得很快?”英国职员醉醺醺地问。

“快有什么用?他们的工匠笨得很,”商人笑着灌酒,“上个月我亲眼见他们的蒸汽机炸了,死了十几个呢。”——这话半真半假,炸机是真的,但死的是故意安排的奥斯曼俘虏,目的就是让欧洲人放松警惕。

在巴黎的纺织工坊,一个希腊女工正偷偷记录机器的运转数据。她是从安纳托利亚行省的“归化营”选出来的,因长相与南欧人相似,被派来学习欧洲的纺织技术。工坊主对她很满意,觉得“这些东地中海来的女人,比法国女工听话多了”,却不知她每晚都把数据写在薄纸上,藏进发髻里,等待接头人取走。

最危险的潜伏者在莫斯科。一个改信东正教的亚美尼亚人,靠着给沙皇的妹妹治病,成了宫廷御医。他给沙皇把脉时,会留意对方的脸色判断健康;给贵族开药方时,会打听军队的调动——这些信息通过加密信件,经“冻土驿站”送往多瑙河前哨。

“用当地人当间谍,比大明人可靠十倍,”负责情报的官员在手册里写道,“他们懂语言、知风俗,递出去的消息,欧洲人不会怀疑。”

文化渗透:披着“西学”外衣的教化

巴黎大学的图书馆里,一本名为《东方格物新论》的书悄悄流传。作者署名“威尼斯学者马可”,实际是大明译经局的学者伪造的——书里用欧洲人熟悉的逻辑推理,讲解大明的蒸汽机原理,只是把“大明发明”改成“东西方共同发现”。

“你看这段关于杠杆原理的解释,比阿基米德的更透彻!”学生们争相借阅,却没发现书里藏着“天下一家”的思想:“蒸汽机能让马车不用马拉,正如道理能让万国不用打仗。”

伦敦的剧院里,上演着新编的戏剧《丝路奇遇记》。讲的是一个英国商人在波斯商省的见闻:那里的阿拉伯人、波斯人、明人同吃同住,靠贸易发家,最后一起打败了“好战的奥斯曼领主”。剧终时,主角说:“原来不用刀枪,也能让日子变好。”——这出戏的背后,是大明通过威尼斯商人资助的剧团。

甚至在罗马教廷,都有修士开始研究“儒教与基督教的共通之处”。他们收到了来自希腊行省的信件,信里说“孔子讲‘仁’,耶稣讲‘爱’,本是一回事”,还附了《论语》的拉丁语译本,译者署名“拜占庭神父”,实际是徐光启的学生。

“让他们觉得咱们的东西‘不陌生’,才会愿意学,”林远在给欧洲前哨的指示里说,“先让他们接受咱们的技术,再接受咱们的道理,最后……自然会接受咱们的秩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