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结束,很多人都是面黄肌瘦,一步一步挪出考场,到了门外就得有人接,不然就可能一头栽倒在地上。长孙清兄弟面色红润,精神昂扬,满脸笑容,迈着大步走出贡院。把来接人的近随都惊着了,暗想,不愧是长孙家子弟,从小习武,身体素质倍棒。
一个月后放榜,几千名考生,只取三十名。众人去看,榜首是一位余杭籍四十二岁的陈姓考生,第二名是河南籍一位四十五岁的严姓考生,第三名是吴郡的顾廉。
往后看,第四名是林家四公子林志强,第五名是陈考生,长孙清在第十二名,长孙洁是第二十七名。有意思的是,汝南王氏的一个孩子也上榜了,第十九名,成绩算很不错了。
太子殿下主持了殿试,最后把严姓考生点为状元,顾廉点为榜眼,长孙清点为探花。林志强第四名,陈姓考生第五名,其他的也都定下名次。
簪花宴上,三十位考生红衣簪花,皆大欢喜。
又过了两个月,这一届的进士的任用都安排好了。严状元、顾榜眼、长孙探花全都留用,严状元进了翰林院任职,顾榜眼去了国子监任职,长孙探花入了东宫做东宫左卫统领。
太子殿下悄悄跟女婿商量一下,让长孙洁去了莱州下属聊县做县令,林志强去了沂州下属的登县做县令,王家公子去青州下属的昌乐县做县令。
日子不紧不慢地过着,不会为任何人而停留。科举之事安排好,麦收也完成了,太子殿下大大松了一口气。安排那些人去胶东一带,也是因为王雷兄弟要丁忧,就怕这两年多,有不长眼的人动自己的封地。
这次进士科,千阳书院的成绩喜人,顾廉成绩最好,百名内有十四个人上了榜。太子殿下下令嘉奖了千阳书院那些有朝廷关系的人,还给书题了一幅字,以示鼓励。
王元娘替兄长管理着长孙氏的两处庄园,去年种的果树,有个别开始开花,花零零星星的,还未成气候,要想收获,还得等上两三年。今年又种了一批石榴,个别争气的居然开了火红的小花。虽然还不能结果,看着也喜庆啊。
王善先出了大牢,先回家休整,再过些天就得去任地了。看王雷在家丁忧,把青衣君祠和小北山管理得井井有条,心里也很安慰。又看广平郡主肚子鼓起,这是有孙辈要出生了,心里非常高兴。
又看女儿王雪,不过几个月未见,这孩子瘦了很多,脸上没什么肉了,神情透着绝望和挣扎。王善先拍一下王雪的肩膀:“小雪,没事的,随着时间流逝,一切都会好的。这件事不怪你,都是皇家人无耻下流。你要是在都城呆着不自在,就上青州找你二哥去。”
王雪点点头:“阿父,等送您去了任地,再看看情况吧。”
亲朋好友中,势利的还在观望,心里有数的来给王刺史安慰。袁掌柜带着王小公子最先上门,王刺史看小儿子被袁掌柜养得白白胖胖,满心感激。
袁掌柜临走前,递了一个信封给王刺史,里面只有八个字:镜台自献,水到渠成?王刺史看了,心里百感交集,最终回了八个字:心有灵犀,明年七夕。
王善唯夫妻也来过一次,报了丈夫进士及第的喜讯,又安慰大哥一番。
王刺史郑重其事地对顾廉道:“二妹夫,虽然你进士及第,也得饮水思源。老岳丈为了你,费了多大的心,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们,都没下过这么大功夫。进国子监当职,听着体面,收入一般,业余时间还是写字画画,交易照旧。”
顾廉连声应承,王刺史又道:“要是有机会,也上福寿书院讲讲课,指导指导。你增加收入,王氏那边也跟着学些眉眼高低。”
顾妹夫点头:“兄长就放心吧,都是实在亲戚,肯定会操心的。”
王尚书又告诫他:“你虽然入了官场,也得对善唯好,不许纳妾。你俩年龄不小了,抓紧时间跟善唯生个嫡子,加以培养,将来和你一样进士及第,光耀门楣。”
王善唯红了脸,低下头小声道:“大哥,妹妹有两个多月了,到年前年后就能有喜讯。”
王善先点点头:“那就好,这是一件大喜事。只是年前年后天气寒冷,到时要注意保暖,让你娘操点心,不要大意。北方路远,冬日又天寒地冻最难过,哥哥那时更要安抚军民,防止回纥和突厥人作乱,估计是赶不回来了。你要有事,就找王雷和广平郡主。”
见王善唯点头,王善先直接对顾廉道:“妹夫,咱们不是外人,就不说那些虚的了。你回去就把这些日子积存的字画送过来,哥让王雷给你送钱去,这个实在。”
这话说得顾廉哭笑不得,又心里感动,都城生活处处都要钱啊。光靠那点俸禄,只能维持温饱。幸亏有太子殿下照顾,倒是没有人敢为难他,都知道他是太子罩着的人。
王善先领着在都城的几个孩子去了一趟福寿山,给曲夫人上坟。看望王氏族人,捐了一笔钱给族学。祭拜了神龙祠,给三青加喂了一只羊。说也奇怪,三青一高兴,福寿山下了一场透雨,新种的果树还不成材,下面刚栽种的黄豆,全都出芽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