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村庄
口平书宪
村庄被遗弃在远离都市的地方
始终牵动着我的情思
泥土的芳美充实了汗水的浓重
万枝吐芽的丛林染绿了我的眼睛
布谷和杜鹃空灵的啼鸣
成为我梦中传来的天籁声音
面对春风荡漾的自然
我禁不住泪流满面
牧羊曲挂起最后一个音符
璀璨的灯火把村庄之夜点亮
怀念的雨水洗涤我的骨头和镰刀
玫瑰的花朵开满伸进空间的枝丫
在守望麦地的泪眼中
我打开灵魂的花瓣
用一支长箫或短笛
吹奏感恩的颂歌
行走在季节边缘的母亲
聆听来自麦穗内心的歌吟
用一生的泪水
浇灌村庄一个个梦幻或忧伤的夜晚
(原载《奔流》2024年第11期)
故乡大地上的诗意栖息
河流承载观测者的札记且歌且行
乡下的月亮照亮北方的童话
原野上的诗与歌来自乡村素描的倾诉
村野,你多像我内心的真实
沉默,有时是因为辽阔
面对岩石舞蹈,一生为岸
节气里的村庄,留下我不老的岁月
鸽群的联想,明月等天南地北
听城市唱歌,守梦夏夜听雨
明天的那一片河床是否落红满地
未来的所有日子是否灿烂依旧
悠悠的牧歌里
村魂在我的胸怀中恣意滋长
时间一点点愈合着伤口
在母亲沧桑的目光里
我追逐着一轮不落的太阳
(原载《百花》2024年第11期)
作者简介 :平书宪,笔名丛笑,山东菏泽人,现居济南,大学文化,中共党员,作家、诗人、资深媒体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章”获得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文字着作权协会、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新华社、《人民日报》《大众日报》《散文选刊》《中国诗歌》《美文》等,多部文学作品获奖并入选图书年选。
——题记
在文学的浩瀚星空中,每一位作家都是独特的星辰,用自己的文字照亮一方天地。中国河子文艺社骨干会员作家平书宪,便是这样一位以笔为犁,深耕于文学沃土,将乡村记忆、时代变迁与个人感悟融入作品的杰出创作者。他的文学之路,是一部充满执着与热爱、汗水与收获的奋斗史,在岁月的长河中勾勒出璀璨的轨迹。
平书宪出生于山东菏泽的一个普通乡村,这片广袤而质朴的土地,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摇篮。菏泽,这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孕育出无数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平书宪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在这里度过。乡村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清晨田野里的露珠、傍晚村庄上空的炊烟、农忙时节乡亲们劳作的身影、夏日夜晚老槐树下的闲谈,这些平凡而又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构成了他对故乡最初的记忆,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在乡村成长的岁月里,平书宪对文字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当时的乡村条件艰苦,书籍资源匮乏,但他只要有机会接触到书本,便会如饥似渴地阅读。一本破旧的小说、一份过期的报纸,都能让他沉浸其中,感受文字所带来的独特魅力。他在课余时间,常常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观察和感悟记录下来,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家乡的美景、讲述身边的故事。这些早期的文字创作,虽然略显青涩,但却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向往,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平书宪离开家乡,前往济南求学。大学期间,他有了更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学习机会。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他尽情汲取着文学的养分,接触到了众多国内外经典文学作品。他深入研究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不断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同时,他积极参与学校的文学社团活动,与志同道合的同学交流创作心得,分享阅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文学素养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创作能力也在不断磨砺中逐渐增强。
大学毕业后,平书宪进入牡丹电视台工作,这段媒体从业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电视台工作期间,他以敏锐的新闻视角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深入菏泽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挖掘了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无论是记录乡村振兴进程中农民的辛勤耕耘与收获喜悦,还是报道城市建设中普通劳动者的默默奉献,他都能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镜头语言,将这些故事呈现在观众面前。
在牡丹电视台工作的日子里,他常常需要在采访、撰稿、编辑等多项工作间连轴转。为了拍摄一档关于菏泽非遗文化传承的节目,他连续数周深入民间,与非遗传承人同吃同住,白天跟随传承人学习技艺、记录制作过程,晚上熬夜撰写文案、整理素材。最终,这档节目不仅收获了观众的好评,更让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唤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段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更让他深刻体会到文字和影像所承载的社会责任。他学会了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如何用文字和镜头记录时代的脉搏,这些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