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如同溪流,在四合院的海棠花开花落间悄然流淌。张云雷的全球巡演在万众瞩目与如潮好评中完美收官,他用实力和那份融入骨血的“明玥气韵”,向世界宣告了真正的王者归来。舞台上的光芒万丈,最终沉淀为回归小院的宁静日常。体内的钢板已成历史,那份深入骨髓的剧痛彻底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源自生命本源的轻盈与力量。
沈明玥的空间本源在长久的温养与张云雷身上那日益精纯、活跃的太平歌词气韵滋养下,终于从濒临枯竭的深渊中挣脱出来。檀木珠串上的裂痕未曾消失,却如同古树的年轮,被岁月和温润的力量浸染得柔和内敛,在腕间流转着温润的琥珀光泽。空间之力虽未恢复至巅峰时移山倒海的磅礴,却已足够稳定、充沛。须弥芥子空间内,灵田药圃生机盎然,珍稀灵药吞吐着纯净的灵气;灵泉清潭波光粼粼,净世冰莲舒展着晶莹剔透的叶片;古朴药庐内,丹炉温养,药香弥漫;而那堆积如山的古老书卷,尤其是记载着曲艺灵脉兴衰的《灵韵谱》,正静静地等待着被重新翻阅。
她的身体也大为好转,虽依旧比常人畏寒些,但那份深入骨髓的虚弱与苍白已褪去大半。眉宇间的清冷沉淀为一种温润的宁静,如同古玉生辉。她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对沈家古老医术和空间奥秘的进一步钻研,尤其是那卷《灵枢补天图录》中更为精深的篇章,为的不再是救急,而是探索生命与空间的更深层次奥秘。
* * *
这一日,秋高气爽,金桂飘香。德云社一年一度的大封箱在北展剧场再次拉开帷幕,盛况空前。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舞台中央的光芒,不再仅仅聚焦于郭德纲和于谦这两位定海神针。
压轴环节,当主持人报出“太平歌词联唱”的节目名,并念出“表演者:张云雷及德云传习社少年班”时,全场爆发出惊雷般的掌声!
追光灯下,张云雷依旧穿着那身标志性的水蓝色暗云纹大褂,身姿挺拔,气度从容。而在他身旁,站着七八个身着崭新青色大褂、面容稚嫩却眼神明亮的少年,最大的不过十五六岁,最小的才十岁出头。他们是德云社面向社会公开选拔、由郭德纲和张云雷亲自把关收入门前的“太平歌词种子”,代表着德云社对传统曲艺传承的郑重承诺。
张云雷的目光扫过台下热情的观众,最终落在身边这群紧张又兴奋的少年身上。他拿起话筒,声音温和而清晰,带着一种师者的沉稳:
“老祖宗传下来的玩意儿,是宝贝。太平歌词,讲究个气韵贯通,字正腔圆,更要唱出里面的筋骨和情义。”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深邃,“今天,我和这些小师弟们一起,给大家唱一段《层层见喜》。你们听好了,也看好了,这腔调,这气口,是怎么个意思。”
他没有立刻开唱,而是先示范了一句:“‘一呀么一层层,小山重叠嶂……’”
字字清晰,气息悠长,韵味十足。
“来,跟着我,慢一点。”他示意少年们。
少年们深吸一口气,跟着张云雷的引领,略显稚嫩却无比认真的声音在剧场里响起:“一呀么一层层……”
张云雷耐心地纠正着他们的发音、气息和节奏,不厌其烦。他时而侧耳倾听,时而亲身示范,眼神里充满了鼓励与期许。舞台上,没有炫技,没有包袱,只有一种薪火相传的庄重与温暖。
沈明玥坐在二楼预留的包厢里,透过单向玻璃看着这一幕。她的目光落在张云雷专注教导的侧脸上,又掠过那些少年们努力模仿、渴望求知的眼神。她能清晰地“看”到,张云雷体内那源于太平歌词核心的本源气韵,并非仅仅在他一人身上流转,而是如同温煦的春风,随着他的唱腔和教导,极其自然、极其微弱地弥散开来,无声地浸润着那些少年们初生的艺术感知。这并非刻意灌输,而是一种源自本心、守护传承的“气”的自然共鸣与引导。灵脉虽无镜映照,其生机却在新的生命中得到延续。
一曲终了,少年们的表现虽显稚嫩,却赢得了满堂真诚而热烈的掌声。张云雷带着他们,对着台下深深鞠躬。那一刻,舞台的光芒仿佛有了新的支点。
* * *
封箱演出结束后的庆功宴喧嚣散去,郭德纲的书房里却亮着灯。茶香袅袅,气氛沉静而庄重。
郭德纲、于谦、张云雷、沈明玥围坐茶台。郭德纲亲手为每人斟了一杯茶,目光在张云雷和沈明玥身上停留良久,眼中充满了欣慰与释然。
“云雷,”郭德纲的声音低沉而郑重,“我和你大爷,老了。德云社这杆旗,这份祖宗传下来的说唱玩意儿,得有人接着扛,接着往下传。”他拿起桌上一个紫檀木盒,打开,里面是一方通体漆黑、油光锃亮、四角镶嵌着暗金云纹的醒木。这是德云班主的象征,承载着历代传承的重任。
“今天在台上,你带那些孩子唱太平歌词,那架势,那心气儿,我看见了。”郭德纲将木盒推向张云雷,“这方醒木,以后,你替我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