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公牛继宗向林如海拱手道:“老林,恭喜恭喜!今日可是难得的好日子,看你这精神状态都焕然一新了!”
裘良同样满脸笑意地道贺:“没错,这是大乾百年难遇的事,林大人未来必定享福!”
众人不断向林如海道贺,而他则一脸无奈地回礼。
“诸位大人,莫要再拿我打趣了。
今日是太子殿下大喜之日,我只是按规矩前来,何来我的喜事?切莫再提此事。”
恰逢户部尚书霍州走来,他捋着胡须说道:“林大人切勿如此谦虚,今日既是太子殿下的喜事,也是林家的喜事。
册封储君后,令千金便是真正的太子妃了。”
礼部尚书洪良也附和道:“不错,林大人不可松懈,大乾如今仍需你们这一辈齐心协力,为国为民。”
林如海苦笑,他早料到今日会是这般情形,因此特意向雍和帝请示过。
他本想留在宫中协助礼部布置,但户部同样需要有人在场。
然而雍和帝坚持让他今日务必到场。
众人哄笑间,都察院御史费清笑着说道:“林大人真是君子,在户部有些委屈了。
如此高才,岂能久居此地?不如来我们御史台。”
霍州皱眉道:“费大人,何出此言?”
费清一脸嫌恶地回应:“霍大人,别以为我只会挑事。
近来我发现户部有些问题,待储君册封后,定会上奏陛下告你一状。”
众人面面相觑,心中无奈。
他们明白费清所指,不过是户部最近银钱流向的异常。
但这事涉及太上皇和雍和帝支持冶造局的决策,不便公开。
况且朝中官员普遍认为冶造局只是从事海外贸易相关事务,顶多研发新式武器。
新建的冶造局迁至长江、黄河附近,初衷并非为了发展水电,而是为了提升火器生产的效率。
然而,这一举措所需的巨大资金让户部的账目出现了问题,即便有皇家银行的支持和海外贸易的收入,情况依然比预想的复杂。
尽管如此,这些问题绝不能对外公开,霍州只能默默承受费清的责备。
而林如海则因为目标暂时转移,心中稍感轻松,只是望着上官的眼神中多了几分同情,暗自感慨都察院的介入可能带来更多的麻烦。
就在众人紧张之际,肃王府的大门突然打开,百官迅速归位,整齐站立。
紧接着,一名宗人府官员出现在台阶上,朗声宣布:“太子出东宫,百官朝见!”
随即,众臣齐声高呼:“臣等拜见太子!”
楚稷,作为未来的储君,在这一天成为了全场的焦点。
不仅是各路勋贵、文武百官要随行,就连宗人府的长辈也需亲自护送。
当他登上马车时,两侧的禁卫立刻跪地高呼:“参见太子殿下!”
这洪亮的声音仿佛波涛般冲击着他的内心。
随后,文武百官集体行礼,齐声喊道:“臣等拜见太子!”
其中既有开国功臣的热情,也有老臣们的期盼,还有部分人的随波逐流。
楚稷深吸一口气,用平稳的声音说道:“诸卿请起。”
他的声音沉稳有力,让人感到安心。
随着马车缓缓启动,楚稷的心情渐渐平静下来。
虽然只是一瞬间,但他已经体会到为何无数人渴望这个位置。
终于明白为何人们对那把椅子如此着迷。
尽管早年已以太子身份监国,但如今的感受却截然不同。
平复心情后,他心中暗笑:“果然,人会变成自己最厌恶的模样。
权力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地位也能影响心态。
不过……”
望着宗人府的长辈与道路旁的禁卫,他心中一凛:“但我始终是我。”
找回迷失的自己后,楚稷目光愈发坚定。
皇位只是实现未来的途径,他坚信不会为它丧失理智,正如他不会忘却初心。
入宫后,他先去祠堂祭祖,随后在太上皇的训导下对列祖列宗牌位宣誓。
接着赶往慈宁宫,向太皇太妃、皇太后及皇后行三跪九叩之礼以正名分。
最后再回祠堂,向列祖列宗、太上皇及雍和帝行跪拜礼,焚香静拜后,太上皇与雍和帝先行离去。
待仪式结束天已大亮,楚稷在礼部和宗人府官员陪同下返回景仁宫。
宫外众人见状齐齐行礼,他回礼后携诸王、公侯、勋贵及三品以上官员入内,向太上皇和雍和帝拜倒。
一系列繁复礼仪后,太上皇未开口,仅点头示意雍和帝。
雍和帝缓缓说道:“自古以来,继位者需建立储君,以稳固国家根基。
朕继承大统,日夜勤勉,铭记祖宗遗训,重任在肩。
太子楚稷,才智出众,天资卓越。
今遵太上皇、皇太后旨意,依典章,顺民意。”
“敬告天地、宗庙、社稷。
今于今日,特将楚稷册封为皇太子,正式居于东宫,以稳固长久之基业,凝聚天下民心。
大典圆满结束,洪恩广布,后续应行事务,详列如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