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头听了张军这句话,拍了拍张军的肩膀道,你这朋友看来也是个有家室的,能和你说这话看来是真想交你这个朋友,你要珍惜啊!
张军这句话是几十年后听来的,他刚才只是有感而发而已,他都忘了不知道是谁说的了,还让他珍惜,他都不知道去珍惜谁去。
张军不想在继续这个话题了,因为再说下去他都不知道怎么往下接了,他赶忙转移话题道,老爷子您给我讲讲这个鬼市呗!
李老头想了一下道,要说这鬼市的由来啊!那可就遥远了,最初兴起要追溯到唐朝,那个时候有宵禁,交易的东西都是见不得光的东西,而能买得起这些东西的又都是勋贵们,所以就慢慢的形成了规模,
就这样一直流传到清朝,要说这鬼市能火起来,还要多谢慈溪那个娘们,她聚拢全国的财力供他一人挥霍,导致内忧外患,宫里的太监宫女,为了以后出宫不被饿死,就从宫里往外偷东西出来卖,
那个时候国弱民贫,民间的土夫子也是到处掏穴挖洞,拿陪葬品出来买。
可这些东西毕竟见不得光,为了安全和掩人耳目,有聪明人就把这个市场迁到了东直门外的坟场边上。
又因为是深夜交易,所以就对外宣扬说这个市场上有鬼交易,因此才得了鬼市这么个名字。
张军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爷子我看您对这里挺熟的,您是经常来吗?
李老头拉着脸道,小孩子该打听的打听,不该打听的少打听。
张军无所谓道,您不说就不说呗,生什么气啊!
李老头催促道,走快点吧!马上就要开市了。
张军哦了一声,也不敢贫嘴了,就闷头跟着走。
两个人又走了十来分钟,出了东直门走到一个巷子口,李老头停住脚郑重道,前面就到了,我给你讲一下进去后的规矩。
一,看货不问价
二,照货不照人
三,卖货不问源
你记住了吗?千万别坏了规矩。
张军郑重的点了点头道,您放心吧!我记住了。
李老头看张军记住了,又嘱咐道,跟紧我,说完给把门的交了四毛钱,就带着张军走了进去。
张军跟在后边咋舌道,这比去黑市贵多了,那边一个人才收二分钱,这边竟然一个人收一毛钱,足足差了十倍,不过想想也是,能来这里的人都是有家底的,也不是在乎那一毛两毛得主儿。
等张军走进去,仔细一看好家伙,巷子两边的铺子前都挂着一盏白灯笼,散发着幽黄的灯光,每隔一段距离还有忽明忽暗火光,那应该是有做买卖的在抽烟。
再看看两边铺子上挂着的牌匾,不是卖棺材的,就是卖寿衣的,卖扎纸的也有,整个巷子又黑又长尽显诡异,
张军暗骂一句,我草,这是丧葬一条街啊!即便是他这种在战场上尸山血海里滚出来的,仍然感觉背后凉嗖嗖的。
李老头往前走一段,感觉张军没有跟上,回头一看他正在入口发冷,李老头会心一笑,走回到张军身边轻声问道,怎么害怕了?
张军这才回过神来道,怎么可能,我也是上过战场,见过死人的好不好,我就是没想到,在京城还有这么个地方。
李老头轻笑道,你就是害怕也不丢人,第一次来能有你这定力就算不错了,这京城啊奇人异事之所,藏龙卧虎之地太多。
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你才可能看到,不想让你知道的,恐怕你一辈子也不会知道,行了咱们快走吧!早办完事早回去睡觉。
张军收拾了一下心情,也就不再磨蹭了,默默地跟在李老头身后。
两个人又往前走了一百多米,李老头停在了一家,门前挂着两盏灯笼的棺材铺前,掏出一块大洋扔在门前的摊位上道,杜爷的朋友。
摆摊的捡起大洋看了一眼,头也不抬把大洋往上一抛道,里面请。
李老头接住大洋,示意张军跟上就优先进了棺材铺,张军紧随其后也走了进去。
走进棺材铺正对门口的是一个供桌,供桌上点着一盏小油灯,供桌后面是一口黑色的棺材,棺材前方写着一个红色的寿字。
张军站了一会儿等眼睛适应了环境,才看清屋里的布局,这个屋子里掰了整整一排棺材,大大小小的得有七八个。
就看李老头在两个棺材中间的夹缝,奔棺材后面走去,等张军也跟过去才看到,在最大的棺材后面坐着一个人。
这个人头戴一顶平沿小礼帽,坐着一个小马扎低着头,面前地上放着一个小矮桌,炕桌上放着一盏油灯,油灯的罩子不知是好旧没刷了,还是成心弄的,灯光很暗,暗的坐在对面都看不清对方的脸。
李老头伸手道,拿一个出来。
张军赶忙伸手从挎包里掏出来一个金元宝,交到了李老头手里。
李老头寄过来掂了掂,坐到小矮桌对面的马扎上道,卖,您掌掌眼吧!
对方拿起来先是掂了掂,又仔细看了看道,是个好东西,不过再好我们也只能按黄货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