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与妻侯 > 第70章 凶器和武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温清宁转头:“在手中现有线索的情况下,先将看似巧合的线索并为一条,在此基础上做出推测和验证。 假设郑小小便是这家的女儿,假设她杀了我师兄。”

她把视线再次挪向柴房,徐徐道,“郑小小曾说过自己幼年的生活,每日睁开眼就是挨骂、干活,干活、挨骂。因为没有儿子,即便郑母想要护着她,也不过是有心无力,甚至有时也会忍不住责怪郑小小为什么不是男孩。

“她说,幼时她最难熬的日子就是郑母每月流血,也就是来月事的时候。那时她的祖母会因为郑母没有怀孕而气怒到拿着洗衣槌抽打她们母女。当然,为了不打坏传宗接代的人,主要挨打的还是郑小小,甚至会将她锁到柴房不给饭吃。也只有关在柴房里时,才不会有人骂她、打她、责怪她不是男孩。”

沈钧行听得眉头紧皱,脸色难看:“传闻,那位母亲是在女儿丢失后上吊自杀的……这说不通。”

温清宁明白他的意思,沉默一息,方才开口说道:“郑小小说,后来郑母没有带血的月事带需要洗了,但郑母要求她帮忙瞒着,不许告诉其他人。”

沈钧行稍稍一愣,一时间没有明白,片刻后恍然大悟,面色骤冷:“明知道女儿会被打,还让她瞒着!当真是,枉……”

他摇了摇头,咽下那句“枉为人母”。

看到平安和发财开始将土往外清理,温清宁加快语速:

“所以这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了她的庇护所,一个安全之地,但同时也是仇恨聚集的地方。根据经验,大部分犯人都会下意识选择在自己认为安全的地方动手。同时,仇恨会使犯人变得更加极端,从师兄死前遭受过非人的折磨可以验证这一点。”

看到平安和发财从屋子里出来,她立即停下,浑身不自觉紧绷。

平安说道:“侯爷,和温小娘子说的一样,土层下才是原本的地面,而且,我们发现了这个。”说着将发现的东西呈给沈钧行。

那是半块玉佩,用的是最便宜的草玉,只有拇指大小,一面刻着半个大胖桃和缺了一角的桃叶,另一面刻着“梁清”二字,刻痕深浅不一,瞧得出练手之作。

沈钧行取出方帕,仔细擦拭,清理干净后交给温清宁:“是你刻的?”

丑兮兮的玉佩静静地躺在手中,染了血的编绳,经过数月变得又黑又硬。

“是我送给师兄的生辰礼。”温清宁手指在玉佩上细细摩挲。

“虽是物证,但亦是遗物,结案便可让你带走。”沈钧行眼睫下垂,语气中带着自己都未察觉的轻柔。

“多谢。”拿着玉佩的手指收紧又放开,温清宁把玉佩交还给沈钧行,深吸一口气,寒凉的空气进入肺腑,冰得脑子瞬间清明。

再次回到柴房,曾经被土遮挡的一切暴露在眼前。

温清宁矮身蹲在地上,双眉紧蹙,手指在地上不停探摸,许久之后,沉声道:“根据地上残留的痕迹和暗色的血迹,这间柴房应该就是案发现场。”

她指着一处极浅的半圆凹痕,“这个痕迹应该是凶器砸空造成的。”

沈钧行一撩衣摆,俯身蹲下,伸手摸了摸凹痕:“凶器可能是木棒一类,顶部圆润。如果是铁器,按这个痕迹大小,深度会更深一点。”

温清宁茅塞顿开:“凶器很可能就是洗衣槌,也就是当年用来殴打郑小小的东西”

“平安去找……发财回府廨,让差役过来看管现场。”沈钧行扬声吩咐。

“喏!”

然而搜寻了许久,也没有找到。

平安拿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珠子:“侯爷,会不会被丢了?”

“不会,那个东西对她意义不同,既是伤害她的凶器,也是她的武器。”沈钧行说完看向温清宁,却见后者正捏着自己的眉心,不禁出声询问,“可是头疼?”

担忧的语气引得平安不由得看向二人。

温清宁摇摇头:“我在想,她会不会将这个凶器带在身边?”

两人四目相对,异口同声:“南曲!”

“能去查吗?”温清宁问道。

据她所知,南曲中有不少妓子是某位贵人的“床上宾”,尽管不会为她们赎身,但为了自己的面子,并不吝啬当个靠山。

“没什么不能查的。”沈钧行看向跟着正好发财一块走进院子的王炳,吩咐道,“你和平安带着差役去一趟南曲,查一查郑小小的住处。”

连话都没说上一句的王炳只来得及应了声“喏”,便又跟平安退出了大门。

“平安兄弟,查到什么了?”王炳凑近平安小声问道。

平安撇撇嘴:“王炳哥你不行啊!这儿应该就是梁清郎君的身死之地,还有一块玉佩呢!”

王炳大吃一惊:“好家伙!我昨晚来时可啥都瞧见啊!难不成真有鬼?咋回事?和哥哥说说。”

平安眼珠一转,用只有两人能听到的声音说道:“那你先回答我一个问题,侯爷和温小娘子……”

王炳倒吸一口冷气:“不能吧,差了辈分呢!”

平安满头雾水,差辈分?啥辈分?没听说侯爷有亲戚姓温啊?

-------------------------------------

另一边,沈钧行留下差役看门,正要回京兆府廨时,忽听温清宁说道:“侯爷,去一趟书林吧。”

沈钧行其实也动过去书林的念头,只是碍于自己武将的身份,和那些一门心思做学问的文人说不到一块去。

加之书林在学子中地位非比寻常,不可硬来,正准备找外援帮忙,此时听到温清宁的话,扭头问道:“你认得书林里的人?”

“阿耶和书林的老东家是好友,离世前曾命我将他平日看的书籍尽数捐出。”温清宁点点头,“那些书都是阿耶反复翻阅,做了注解的。书林对世人免费开放,阿耶说希望天下不论男女老少皆能读书明智。”

只一句话便点明了那些书籍的珍贵之处。

沈钧行想起元和帝对温辅的评价:天下学子的榜样,满朝文武的楷模。

“温小娘子,沈某有一事一直好奇,温公生前已官至三品,你为何还会身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