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童出世,才华横溢
锦官城外的文曲星光
简阳,地处蜀地腹地,沱江穿城而过,自古便是文风氤氲之地。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这座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小城,迎来了一个注定要照亮宋代文坛的生命——张孝祥。他出生时,据说有紫气萦绕于陈家宅院上空,邻里皆言此子非凡,而这份“非凡”,在他咿呀学语时便初露端倪。
张孝祥的父亲张祁,时任简州推官,是个饱读诗书、为官清廉的文人。张祁深知蜀地文化积淀深厚,从司马相如到苏轼,这片土地从不缺文采风流之辈,因此对儿子的教育倾注了全部心血。张孝祥四岁那年,夏日午后,张祁在庭院中吟诵李白的《蜀道难》,年仅四岁的他竟能在旁跟读,且字音顿挫颇有章法。张祁又惊又喜,取来纸笔,小家伙竟握着毛笔,歪歪扭扭写下“蜀道之难”四字,虽不成体,却让张祁看到了潜藏的天赋。
自此,张祁为儿子量身定制了一套启蒙方案:清晨教《论语》《孟子》,午后临摹书法,傍晚则带他漫步沱江边,指点山川草木,引导他感受自然之美。张孝祥似乎对文字有着天生的亲和力,七岁时便能独立撰写短文,文中对“沱江秋汛”的描写——“浊浪拍岸,如万马奔腾;渔火点点,似星河坠江”——让来访的简州知州惊叹不已,连称“此子乃文曲星下凡,他日必成大器”。
名师指路,墨香浸润
为了让张孝祥得到更好的教诲,张祁特意聘请了当时隐居在青城山的学者李石为师。李石是蜀地着名文人,曾与陆游、范成大等交游,学识渊博且性情洒脱。他见张孝祥不仅聪慧,更有一股对知识的执着——寒冬腊月,别的孩童在院中嬉闹,他却能在书房里一坐就是半天,手指冻得通红仍不肯放下书卷——便决意倾囊相授。
李石的教学不拘一格,他不局限于让张孝祥死记硬背,而是带着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春日里,他们登上简阳的武庙山,俯瞰全城风光,李石便讲诸葛亮“鞠躬尽瘁”的故事,让他明白“文以载道”的重量;秋日里,他们泛舟沱江,看两岸红叶似火,李石便吟哦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教他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感慨。
在李石的引导下,张孝祥开始系统研读《诗经》《楚辞》,并对苏轼的词作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常常模仿苏轼的豪放风格,写下“少年自有凌云志,敢向苍天借剑光”这样的诗句,虽显稚嫩,却已透出一股不被世俗束缚的豪气。有一次,李石让弟子们以“松”为题作诗,张孝祥挥笔而就:“挺然立危岩,不为风雪折。虚心纳清露,高节昭日月。”诗中借松明志,让李石抚须长叹:“此子心胸,已非寻常少年可比。”
触景生情,即兴成篇
张孝祥的才华,尤其体现在即兴创作上。十三岁那年,他随父亲赴成都办事,恰逢青羊宫庙会。庙会上人头攒动,杂耍、说书、卖艺者络绎不绝,张孝祥却被墙边一位卖画老人吸引——老人正对着一幅《蜀山图》挥毫题诗,苦思冥想却难成一句。张孝祥驻足片刻,轻声道:“晚辈不才,愿献一句。”随即吟出:“青城横翠色,锦江绕郭流。”
老人听罢,眼前一亮,连呼“妙哉”!这两句不仅点出了成都“青城拥翠、锦江穿城”的地理特征,更以“横”“绕”二字赋予山水动态之美。周围的文人墨客纷纷围拢过来,有人再出一题:“以庙会热闹为题,试作一绝句。”张孝祥略一沉吟,脱口而出:“鼓乐喧天动锦城,游人如织踏春行。青羊宫外香火旺,不负东风不负情。”诗句通俗易懂却充满生活气息,众人无不拍案叫绝。
类似的故事在他少年时屡见不鲜。一次随父亲游览峨眉山,行至清音阁,听泉水叮咚、鸟鸣清脆,他当即吟道:“双桥两虹影,万古一牛心。泉声传佛语,松涛伴客吟。”“牛心”指清音阁旁的牛心石,此诗将自然景观与禅意融为一体,让同行的高僧赞叹:“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悟性,难得,难得!”
随着年龄增长,张孝祥的笔触逐渐从写景转向更广阔的天地。他读史时,为岳飞的冤屈扼腕,写下“忠魂埋骨西湖畔,千古谁为雪沉冤”;他见蜀地百姓因赋税繁重而生活困苦,便有“苛政猛于虎,黎民盼青天”的感慨。这些作品虽未正式流传,却已显露出他“以文载道、关注民生”的创作倾向,为他日后成为兼具豪放词风与爱国情怀的大家埋下了伏笔。
二、科举夺魁,名动京华
初入科场,崭露头角
绍兴十七年(1147年),二十岁的张孝祥赴临安(今杭州)参加乡试。此时的南宋王朝,刚与金国签订“绍兴和议”,偏安江南,临安城内虽歌舞升平,却难掩收复中原的无望与士人的压抑。张孝祥带着蜀地的锐气与对时局的忧思走进考场,他的答卷《论恢复中原策》在众多试卷中脱颖而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