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 > 第275章 从特提斯海遗迹到天府之国的地质史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5章 从特提斯海遗迹到天府之国的地质史诗

地球的地质演化是一部跨越亿万年的宏伟篇章,每一块陆地、每一片盆地都承载着远古岁月的印记。四川盆地,这座如今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内陆盆地,在数亿年前的地质舞台上,曾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汪洋。这片远古海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浩瀚的特提斯海伸向东方的一片外围海域,其漫长的演化历程,不仅塑造了四川盆地独特的地质构造,更见证了地球板块运动、气候变迁与生命演化的壮阔历程。

一、远古海洋的印记:特提斯海与四川盆地的起源

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长河中,古海洋的诞生与消亡是板块运动的直接体现。大约在距今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末期,地球上的大陆板块呈现出与如今截然不同的格局,北方的劳亚古陆与南方的冈瓦纳古陆遥遥相对,两大古陆之间广阔的海域,便是地质学家口中的特提斯海,又称古地中海。特提斯海并非我们如今所见的地中海那般狭小,它横跨欧亚大陆南部,西起大西洋沿岸,东至东南亚地区,是当时地球上最主要的海洋之一,其范围之广、存在时间之长,在地球地质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四川盆地所在的区域,在当时正处于特提斯海的东部外围。彼时的这片海域,海水清澈,水温适宜,为海洋生物的繁衍提供了绝佳的环境。从如今四川盆地周边地层中发现的大量古海洋生物化石,如三叶虫、珊瑚、腕足类等,便能窥见当时海洋生态的繁荣景象。这些化石如同远古海洋的“身份证”,记录着数亿年前这里的生命活动与地质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距今约2.5亿年的三叠纪时期,地球板块运动逐渐加剧,特提斯海的格局也开始发生变化。此时的四川盆地所在海域,由于受到周边板块运动的影响,与特提斯海主体海域的海水交流逐渐受阻,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浅海环境。在这种封闭环境下,海水的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导致海水盐度不断升高,大量的盐类物质逐渐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积累,这里形成了一套厚度惊人的盐岩层,最厚处可达500米。这些盐岩层不仅是远古海洋环境的重要佐证,如今也成为了四川盆地重要的矿产资源,为当地的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原料。

三叠纪时期的四川盆地浅海,除了盐类沉积外,还伴随着大量的石灰岩、页岩等沉积岩的形成。这些岩石的形成过程,是海洋中浮游生物、微生物死亡后遗体沉积,以及海水携带的泥沙颗粒不断堆积的结果。每一层岩石都如同一页厚重的史书,记录着当时海水的深度、温度、盐度以及生物活动等信息。地质学家通过对这些岩石的分析研究,能够精准还原出三叠纪时期四川盆地海域的地质环境与生态面貌。

二、板块运动的力量:侏罗纪时期盆地雏形的诞生

时间来到距今约2亿年的侏罗纪时期,地球进入了一个板块运动剧烈活跃的阶段。此时,构成特提斯海两侧的劳亚古陆与冈瓦纳古陆进一步相互靠近,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运动愈发频繁。在这种剧烈的地质作用下,特提斯海开始逐渐萎缩,其东部海域的地质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受板块俯冲碰撞的影响,川西地区的地壳开始逐渐抬升。原本沉浸在海水中的川西陆地,在强大的地壳抬升力量作用下,慢慢露出海面,成为陆地。这一地质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百万年的缓慢抬升。随着川西地区的抬升,地壳物质受到挤压后开始向东流动,在流动过程中,与东部相对稳定的地壳发生相互作用,最终在现今龙门山的位置,形成了一条巨大的褶皱山脉——古龙门山。

古龙门山的形成,对四川盆地的演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山脉的崛起,在其东侧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洼的区域,这个区域便是地质学上所说的前陆盆地,也是四川盆地最早的雏形。前陆盆地的形成,为后续物质的沉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时,由于古龙门山的阻挡,来自西部的海水难以再大量涌入东部低洼区域,同时,山脉的风化侵蚀作用开始加剧。

在漫长的岁月中,古龙门山地区的岩石经过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外力的风化侵蚀,逐渐破碎成细小的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在河流、雨水等水流的搬运作用下,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的前陆盆地中。随着碎屑物质的不断堆积,前陆盆地的地势逐渐升高,海水慢慢退去,原本的海域逐渐转变为海陆交互的沼泽环境。

侏罗纪时期的四川盆地沼泽,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温暖湿润的气候,充足的水源,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此时,大量的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在这里繁茂生长,形成了广阔的森林与沼泽植被。这些植物不仅为当时的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其死亡后遗体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还形成了如今四川盆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四川盆地的许多地区,侏罗纪时期形成的煤层厚度大、质量好,是我国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