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悬疑 > 基因暗码:血色螺旋 > 第414章 意识灯塔与归墟低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4章 意识灯塔与归墟低语

“文明稳压器”原型项目的初步成功,如同在无尽黑暗的海洋中点亮了一座微弱的灯塔。它证明人类并非只能被动承受“归墟”的影响,可以通过引导自身的集体意识,在狂暴的意识海洋中开辟出稳定的港湾。这一发现,为应对那超越维度的威胁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一丝难得的希望。

净蚀中心的工作重心彻底转向“深蓝文库”的深化应用和“稳压器”的优化推广。林建奇知道,这不再是一场可以用武力或技术终结的战争,而是一场文明与自身、以及与未知环境之间漫长的适应与磨合。

“‘锚点’网络内部的集体冥想训练频率增加至每日一次,扩大参与人员范围,不仅包括技术人员,也包括行政、后勤人员,强调专注与和谐,而非特定信仰。”林建奇审阅着最新的方案,“我们要将这种稳定的意识场,变为‘锚点’内的新常态。”

同时,他下令基于“深蓝文库”的数据,建立一套“全球集体情绪态势感知系统”,尝试预测下一次可能引发时空“湍流”的全球性情绪浪潮,以便提前对关键设施采取防护措施。

那些早已沉入历史深处的名字,其最后的痕迹也已彻底风化。鲍玉佳、曹荣荣、孙鹏飞……他们的故事已成为社会学和犯罪学教材上冰冷的案例编号,用以警示后来者法律的边界与人性的弱点。他们的悲剧,最终的意义在于证明了“净壤”计划的必要性——唯有持续净化社会土壤,才能减少此类悲剧的重演。

而曾代表光明与救赎的人们,其人生已与更大的事业融为一体:

马文平 的慈善模式正在帮助越来越多的人。

程俊杰 的家族已成为社区典范。

梁露 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危机干预。

沈舟 在新的岗位上继续发挥着关键作用。

西北的天才少年 的研究方向已与“深蓝文库”的项目产生了交集。

个体的叙事彻底汇入文明的进程,如同溪流归于大海。

然而,就在“意识防卫”计划看似步入正轨时,新的异常再次出现。

这一次,异常并非来自物理世界或网络空间,而是直接作用于人。

数名长期参与“锚点”内部冥想训练的核心技术人员,几乎同时报告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感知异常。他们在深度冥想状态下,会偶尔“听”到一种极其微弱、仿佛来自极遥远深处的低沉嗡鸣,并伴随一种难以形容的被巨大而古老之物“注视”的感觉。这种体验转瞬即逝,且无法用录音设备捕捉,但所有经历者的描述高度一致。

医学检查显示他们的生理指标一切正常,神经系统也无异常。

“是集体冥想放大了个体的感知灵敏度,让他们能隐约捕捉到‘归墟’的背景辐射?”郑雅萍推测,带着一丝不安,“还是说…我们的‘稳压’行为,反而像在寂静的森林中大声呼喊,更容易被它‘定位’和‘观察’?”

“两种可能性都存在。”林建奇神色凝重,“密钥,分析这些报告出现的时间点,与‘锚点’时间流稳定度、外部全球情绪数据以及奥尔特云方向的任何细微波动进行关联分析。”

分析结果令人意外:这些感知异常报告,与“锚点”时间流的极致稳定期存在高度重合,与外部情绪浪潮无关,奥尔特云方向也一片寂静。

仿佛当“锚点”内部意识高度和谐稳定时,反而会形成一个独特的“共振腔”,使其中的敏感个体能微弱地感知到那个始终存在的“背景噪音”。

这并非攻击,而更像是一种…副作用。

“我们需要设定安全阈值,”林建奇果断决定,“‘稳压’的程度并非越高越好。当稳定度超过某个临界点,可能反而会带来新的风险。密钥,计算最佳稳定区间,避免过度‘共振’。”

探索的道路上总是充满未知的荆棘。

与此同时,沈舟的团队在一次针对老旧工业系统的例行排查中,有了一个意外发现。

他们在一家早已停产多年的国有老厂的核心控制室地下,发现了一个被混凝土封存的、年代极其久远的秘密机房。机房内的设备早已锈蚀报废,但其架构风格与已知的任何系统都不同,充满了冷战时期的粗犷和某种超越时代的怪异感。

在机房的最深处,他们找到了一台几乎化成废铁的庞大磁芯存储器残骸。技术团队耗费巨大精力,尝试从中恢复数据。

最终,他们只提取出几段残缺的代码和日志碎片。

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段代码的逻辑结构,竟然与付书云早期笔记中提到的“基于主观心理感知的时间扭曲算法”的构想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而日志碎片中提到了一项名为“广域心理共振探测实验”的绝密计划,代号“回声”(Echo),旨在探测“集体意识的潜在物理效应”。

时间戳显示,该实验远在付书云出生之前!

“所以…付书云并不是第一个…”郑雅萍看着报告,感到历史的阴影重重压来,“在他之前,早就有人在这个危险的领域进行过探索?他的‘天才’构想,或许部分源于他无意中接触到了这些被遗忘的绝密研究遗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