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潘子默坐在电脑前敲代码,耳机里的声音没能挡住窗外第三次传来的“啪嗒”声。
他摘下耳机,走到窗边掀开窗帘一角。
三个半大的孩子正猫着腰往他家窗台上扔小石子。
见他露头,立刻嬉笑着一哄而散,跑远时还故意撞了下楼道口的垃圾桶,发出哐当巨响。
这已经是这周的第五次了。
潘子默皱着眉放下窗帘。
他搬到这个小区快两年,独居的程序员生活本就难熬,还被这些莫名的恶作剧缠上。
起初是深夜按了门铃就跑,后来发展到往窗台扔塑料瓶,上个月甚至有人把嚼过的口香糖粘在他的门把手上。
他找过物业,保安调了监控也只能模糊看到几个孩子的背影。
敲开邻居的门询问,得到的多是“谁家没个熊孩子”的敷衍。
忍到第三周,他放在窗台的限量版机甲模型成了牺牲品。
那是他攒了三个月工资买的藏品,却被窗外扔进的一串小鞭炮炸得零件四散,右臂的金属关节彻底变形。
看着碎片里混着的鞭炮纸,潘子默握紧了拳头。
晚上九点十七分,潘子默坐在沙发上,指尖悬在手机拨号界面。
屏幕的光映着他紧绷的脸,脑海里反复回放着模型碎裂的样子,以及孩子们跑开时那副有恃无恐的嘴脸。
他深吸一口气,按下了“110”。
“喂,警察同志吗?
我在XX小区3号楼,刚看到楼下有个男的,手里好像拿着刀,在楼下来回晃悠,看着特别吓人……”
“那个人有什么特征?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穿深色衣服,看着挺壮。”
挂电话时手心满是汗水。
楼下传来警笛声时,潘子默心里竟莫名升起一丝快意。
他走到窗边,看到两辆警车停在楼下,红蓝交替的灯光把墙面照得忽明忽暗。
四个穿警服的人下了车,为首的男人身姿挺拔,肩章在灯光下泛着冷光,另一个女警紧随其后,手里拿着记事本,两人正低声交流着什么。
此刻他看着两人分工明确:
姜玉华带着一名巡逻警守在单元门口,目光扫视着周围。
赵风心则和另一名警员逐栋楼排查,时不时停下来弯腰查看地面。
整栋楼的灯亮了大半,有邻居探出头询问情况,被警员轻声劝回屋里。
那三个扔石子的孩子也被家长从家里揪了出来,站在楼道口低着头,被姜玉华沉声问了几句,吓得眼圈都红了。
潘子默靠在窗边,听着楼下传来的模糊对话,嘴角不自觉地向上翘了一下。
两个小时后,警车的灯光消失在街角。
姜玉华敲响潘子默家门时,他正坐在沙发上假装看电视。
“潘先生,我们刚才在小区周边和楼道都排查过了,没发现你说的持刀人员。”
姜玉华的声音隔着防盗门传来。
“你确定看清楚了吗?”
潘子默起身开门,故意让自己的眼神显得有些慌乱:
“可能……可能是我看错了?
刚才灯光太暗,也许是根棍子?
不好意思啊警察同志,麻烦你们跑一趟了。”
姜玉华的目光落在他脸上,停留了两秒。
潘子默下意识地移开视线,盯着自己的鞋尖。
“没关系,有情况及时报警是对的。”
姜玉华没再多问,递给他一张名片。
“如果再看到可疑人员,可以直接打这个电话找我。”
赵风心在一旁默默记录着,抬头时正好对上潘子默的目光,开始掂量这话的真假。
潘子默赶紧错开视线,含糊地道了谢。
警车驶离小区时,赵风心看着后视镜里那扇重新亮起的窗户,轻轻皱了皱眉:
“姜队,你觉得他说的是真的吗?我刚才问了门卫,说今晚没见过可疑人员。”
姜玉华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夜色里他的侧脸轮廓分明:
“不好说。但程序上没问题,先记着吧。
这人状态有点怪,留意着点。”
车窗外的路灯向后倒退,赵风心低头在记事本上写下“潘子默,3号楼502,报称遇持刀人员,未核实”。
而此刻的502室,潘子默正站在窗边,看着警车彻底消失在路的尽头。
他拿起桌上的模型碎片,碎片的棱角硌得手心生疼,可他却笑了。
原来让那些人紧张起来,是这种感觉。
第一次报警后的第三天,潘子默又听见了楼下的嬉闹声。
那三个孩子正围着他停在楼下的自行车,用粉笔在车座上乱涂乱画。
他刚要开窗呵斥,却想起了警灯闪烁的那个夜晚。
孩子们被警察盘问时惊恐的脸,邻居们探出头时紧张的神色,还有姜玉华和赵风心认真排查的样子。
一个念头像藤蔓般缠了上来。
他再次拿起手机,这次的理由是“隔壁传来激烈的打斗声,好像有人在喊救命”。
电话接通的瞬间,他甚至能想象出接警员熟悉的语调,以及姜玉华和赵风心收到通知时的表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