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重生律师,14亿人奉我为法神! > 第22章 无罪,绝无可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审判长的目光,此刻落在张伟身上,充满了复杂而深刻的审视。

他的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

这个张伟!

他竟然真的将一个看似铁板钉钉的个体案件,巧妙地上升到了整个社会普遍性的高度!

之前的那些证据,化学报告、残留时间鉴定、农资店的监控……

单拎出来,或许能撼动一审判决的某些细节,但想彻底翻案,尤其是做到无罪辩护,简直是天方夜谭。

审判长甚至一度认为,张伟的辩护思路虽有新意,却也只是在绝境中寻找一丝渺茫的希望,难以撼动根本。

然而,当那份民政部的《全国农村农药混用及容器使用习惯调查报告》被呈上,并由张伟以如此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时……

一切都不同了!

这不再是孤立的证据,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层层递进的逻辑闭环。

前面的科学证据,证明了“瓶子本身”的极端危险性和欺骗性,以及污染并非王游卿近期造成。

而这最后一份全国性的调查报告,则从社会层面,为王游卿那“不可理喻”的行为,找到了一个令人心惊却又不得不重视的“普遍性”注脚。

它解释了为什么王游卿会做出如此看似愚昧的行为。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不知道”,而是身处特定环境下的“认知常态”与科学真相之间的巨大鸿沟。

审判长在司法系统浸淫多年,深知法律不外乎天理人情。

张伟的辩护,正是将“天理”——科学事实,与“人情”——社会普遍认知现状,巧妙地结合起来,冲击着冰冷的法条。

这角度,刁钻!

这思路,大胆!

这论证,有力!

如果说之前的证据让案件从铁证如山变成了疑点重重,那么这份报告的出现,则几乎将“过失”的标签,牢牢地贴在了王游卿的行为上。

至于无罪……

还要看辩护人接下来的发挥了!

但他此刻,对张伟这位年轻律师,已然生出了几分真正的佩服。

能将一个必输的死局,盘活到如此地步,这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

法庭上,审判长的目光转向公诉席。

“请公诉人发表辩论意见。”

李明远深吸一口气,缓缓站起身。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检察官制服,推了推眼镜,动作比之前多了几分无法掩饰的凝重。

张伟刚才那番结合了科学鉴定和社会调查的辩护,其冲击力,实实在在地撼动了他对案件的固有判断。

尤其是那个残留时间鉴定和全国性的调查报告,这两记重拳,直接打在了案子的软肋上。

他内心清楚,想维持原判“投放危险物质罪”,难度极大。

大概率,是要往“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方向走了。

但是,过失是过失,量刑是量刑!

三条人命!

无论如何,王游卿的行为直接导致了三个人的死亡。

作为法律的守护者,他必须为逝去的生命争取一个最公正的裁决,即便是在“过失”的框架下,也要让被告人承担其应负的、最重的责任。

无罪?

那绝对是他无法接受的底线!

“审判长、审判员,”李明远的声音依旧沉稳,但细听之下,少了几分之前的绝对自信,多了几分无法忽视的审慎。

“辩护人刚才的论述,确实从科学鉴定和社会背景角度,为我们理解本案提供了一些新的、值得重视的视角。”

他首先肯定了对方部分证据的客观性。

“龙科院的报告、残留时间鉴定以及民政部的调查报告,揭示了涉案冰红茶瓶的特殊危险性、污染源非近期形成,以及农村地区在农药安全使用方面确实存在普遍性的认知误区。公诉人对这些证据的客观性予以部分认可。”

“但是,”李明远话锋陡然一转,镜片后的目光重新凝聚起锋芒。

“这些客观因素和普遍现象,是否就足以完全否定上诉人王游卿在本案中的主观罪过,得出‘无罪’的惊人结论?”

“公诉人认为,其论证链条,尚存关键缺失,不足以完全支撑其无罪主张!”

他开始精准反击。

“第一,科学鉴定固然证明了瓶子在购买前已被深度污染,但这并不能完全免除使用者在后续使用中的基本注意义务。”

“上诉人明知瓶内曾装有剧毒农药‘敌杀死’——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强烈的警示意味!即便她认为已经清洗干净,但将其用于盛装直接入口的汤水,并送给他人饮用,其行为本身就具有高度的、可预见的危险性。”

“对这种显而易见的风险,难道就可以因为‘别人也可能这么做’或者‘科学上证明洗不干净’而完全无视,从而免除一切责任吗?”

“第二,也是本案辩护核心的关键所在,辩护人极力论证上诉人缺乏对农药残留危险性的认知能力,但这种‘缺乏’,是绝对的、无法弥补的吗?”

李明远的声音陡然拔高,抛出了两个极具杀伤力的疑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