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恰到好处”的流言,如同毒蛇吐信,精准地钻进了本就焦躁不安的赵孝成王耳朵里。再加上收了重金的宠臣郭开在一旁不断煽风点火:“大王啊!廉颇拥兵自重,畏敌如虎,坐视国困民疲,其心可诛!马服子赵括,将门虎子,熟读兵书,年轻气盛,锐意进取!若用他为帅,必定能一鼓作气,击败秦军,扬我国威!这正是秦国最害怕的啊!”
赵王被说得热血沸腾,仿佛已经看到赵括率领大军横扫秦军、凯旋邯郸的景象。他当即拍板:“好!寡人意决!速召赵括入宫!”
消息传出,朝野震动。
老相国蔺相如(此时已因病重卧床)闻讯,不顾病体,让人抬着进宫劝阻,声音虚弱却急切:“大王!用赵括为将万万不可!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他只是死读了他父亲留下的兵书,不懂得灵活应变啊!打仗不是背书,纸上谈兵会误国啊!” 蔺相如眼中充满了忧虑,仿佛看到了不祥的阴影。
赵括的母亲也披散着头发闯入宫中,扑倒在地,泣血恳求:“大王!请收回成命!先夫赵奢临终嘱咐,言括轻言兵事,视战争如儿戏!若用他为将,必致赵军覆败!请大王念在我赵家世代忠良,另择良将!我母子愿为质,只求大王勿用赵括!” 赵母的哭声撕心裂肺,充满了对儿子能力和性格的深刻了解与无尽担忧。
然而,被速胜幻想和流言蒙蔽了双眼的赵王,此刻哪里听得进逆耳忠言?他不耐烦地挥手:“妇人之见!蔺相如老病昏聩!寡人只知,赵括乃我赵国年轻一代翘楚,锐气正盛!廉颇老迈,已失进取之心!寡人意已决!擢升赵括为上将军,统帅长平全军,克日出征,务求速战决胜!”
长平前线,当朝廷的使者带着任命诏书和象征兵权的虎符赶到时,整个军营都懵了。士兵们看着那位意气风发、身着崭新甲胄、眉宇间满是自信甚至有些傲慢的年轻将军,再看看被解职后默默收拾行囊、背影佝偻苍老的廉颇,心中充满了茫然和不祥的预感。
廉颇走到赵括面前,将沉重的帅印递出,嘴唇动了动,最终只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低声叮嘱道:“……秦军狡诈,白起……可能已至前线……慎之……勿浪战……” 他浑浊的老眼中,是深深的无奈与担忧。
赵括接过帅印,只觉得热血沸腾,意气风发,对廉颇的叮嘱不以为意,朗声道:“老将军放心!秦军闻我名,胆气已丧!看我如何击破秦军,建立不世之功!” 他随即登上点将台,下达了改变赵军命运的第一道命令:“传令三军!即日起,废除廉颇一切守令!拆毁部分壁垒!各部厉兵秣马,准备出击!本帅要一举击溃秦军!”
【本章启示】 赵王轻信流言、刚愎自用,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经验丰富的廉颇,是长平惨败的根源。这警示我们:决策,尤其是关乎重大利益的决策,最忌被表面现象和花言巧语蒙蔽。轻信与偏听,是失败之父;知人善任,察纳雅言,则是成功之母。 面对赞誉和诱惑,更要保持清醒,认清自身与他人能力的真实边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3:铁壁合围成,血染丹河谷(公元前260年秋,长平战场)
主要事件: 赵括改变廉颇战术,主动率主力出击。秦军佯装败退,诱敌深入。暗中抵达前线的秦军主帅白起,指挥精锐部队迅速穿插,切断赵军退路和粮道,将赵军主力分割包围在以大粮山、韩王山为中心的狭小区域内。赵括发现自己被围,多次组织突围均告失败。
战鼓擂擂,号角呜咽!赵括意气风发,指挥着数十万赵军主力,如同开闸的洪水,汹涌澎湃地冲出了他们苦心经营两年多的坚固壁垒。旌旗招展,矛戟如林,士兵们被新帅的“豪气”感染,一时倒也士气高昂,呐喊着向秦军阵地冲去!
“杀啊!击溃秦军!”
“活捉王龁!”
赵括骑在高头大马上,看着自己麾下庞大的军团,胸中激荡着建功立业的豪情:“廉颇老矣,畏首畏尾!今日便让尔等看看,什么叫做雷霆一击!兵法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军锐气正盛,必能一举破敌!”
对面的秦军营垒,气氛迥异。帅帐内,一个面容冷峻、眼神如鹰隼般锐利的老将端坐主位,正是秘密抵达前线、取代王龁的“人屠”白起!他静静听着探马的回报,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冷酷的计算。
“赵括小儿,果然中计。”白起的声音冰冷得没有一丝温度,“传令:前沿壁垒守军,稍作抵抗,佯装不敌,有序后撤!丢弃部分辎重旗帜,务必让赵括以为我军溃败!”
“喏!”传令兵飞奔而出。
“王龁!”
“末将在!”
“率你部精锐五万,偃旗息鼓,今夜急行军,绕到赵军主力侧后,给我死死扼守住赵军壁垒与大粮山之间的通道!一只鸟也不准飞回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