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七月的江南,暑气如同实体般蒸腾。烈日毫不留情地炙烤着大地,空气黏稠得仿佛能拧出水来,远处的景物在热浪中微微扭曲。科技馆那银灰色的流线型建筑,在刺目的阳光下泛着冷硬而疏离的光泽,像一艘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意外搁浅在未来海岸线的巨型方舟,沉默地对抗着周遭的传统水墨画般的绿意与喧嚣。

馆内则是另一个世界。过度充足的冷气瞬间包裹住每一个踏入的访客,驱散体表的黏腻,也带来一丝侵入骨髓的凉意。光线被巧妙设计成幽蓝色调,与室外的金黄燥热判若两极。巨大的空间里,只有各种仪器低沉的运行声和游客压抑的窃窃私语,更添几分冰冷的科技感。

戚睿涵、白诗悦、袁薇、李大坤和张晓宇五人,随着松散的人流,漫步在“古代天文仪器与现代天文学”的展区。连日旅行的疲惫开始悄然显现,最初的兴奋感已被熟悉和潜在的摩擦稀释。

戚睿涵走在稍前,他的目光透过镜片,带着一种文科生特有的、沉浸于历史长河的考究与热忱。他停在一件复原模型前,那是以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的“简仪”为蓝本精心制作的。“看这个,”他侧过头,对身旁挽着他手臂的白诗悦和稍后半步的袁薇说道,声音在空旷的展区里显得清晰而温和,“郭守敬的简仪,结构上已经非常精妙,更重要的是,它其实已经蕴含了赤道坐标系的基本原理。想想看,这比欧洲第谷类似的设计,足足早了三百多年。”他的指尖隔着空气,虚点着模型上那些精密的刻度环,眼神专注,仿佛能穿透那层冰冷的玻璃罩,触摸到七百年前能工巧匠的指尖,感受到那个时代试图丈量星空的脉搏与雄心。“那是一个站在世界前沿的起点,可惜……”他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后世种种原因,没能将这种科学探索的精神彻底地、系统地发扬光大。”

白诗悦安静地听着,挽着他的手臂紧了紧,表示赞同。她今天穿着一条淡蓝色的及膝连衣裙,面料柔软,衬得她气质更加温婉。她并非对天文历史有多深的研究,但她喜欢看戚睿涵讲述时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一种智识上的吸引力。她只是轻轻“嗯”了一声,目光温柔地落在男友的侧脸上。

旁边的袁薇则俯下身,仔细看着展柜下方的说明文字,几缕刘海垂落,遮住了部分专注的侧脸。她看得比白诗悦更仔细,似乎在验证戚睿涵的话。片刻,她直起身,接口道,声音清澈,带着一点江西口音特有的软糯,让她的语调听起来格外认真:“思想禁锢和官方导向确实是主要原因之一,但我觉得,古代技术传承体系本身的脆弱性也是关键。很多技艺的失传,并非因为它们本身不先进,而是依赖于师徒间口传心授,或者秘而不宣,一旦链条断裂,就彻底湮灭了。”她的分析冷静而到位,与戚睿涵的感慨形成了呼应。

不远处的张晓宇双手插在黑色休闲裤的口袋里,身上那件印有复杂抽象电路图的T恤仿佛是他的宣言。他听着前方三人,尤其是戚睿涵和袁薇之间一来一往的讨论,嘴角几不可察地撇了一下,眼神里掠过一丝混杂着无聊和轻蔑的不耐。这种沉浸在“故纸堆”里的探讨,在他看来,远不如一段简洁高效、逻辑严密的代码更有吸引力,也更具有实际价值。那些模糊的、充满人文色彩的感慨,让他觉得矫情且低效。他刻意放慢脚步,与前面三人拉开了一点距离,仿佛要划清界限。

李大坤则乐呵呵地跟在最后,胖乎乎的脸上挂着细密的汗珠,不知是刚才从室外带进来的,还是因为馆内冷气太足而冒的虚汗。他的注意力显然没有被这些沉默的古代仪器吸引太多,目光更多是被隔壁“古代饮食文化”展区飘来的、模拟古代菜肴的淡淡食物香气所勾走。他咂咂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着一会儿午饭该建议去哪里吃,是尝尝本帮菜的浓油赤酱,还是找家海鲜排挡大快朵颐。对他而言,旅行的乐趣,历史和科技的熏陶,远不如一顿实实在在的美餐来得重要。

旅行进入第六天,这个小团体内部原本就不算特别紧密的联系,在连日奔波和个性差异的碰撞下,已然出现了一些细微的裂痕。最初的客气和新鲜感褪去,真实的脾性和偏好开始凸显。尤其是张晓宇,他对戚睿涵那种略带书卷气的、对历史细节的执着,以及他与袁薇之间那种基于同校同专业(都是历史相关专业)背景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默契交流,感到越来越难以忍受。在他看来,那些历史典故、文人逸事,不过是无用的谈资,是逃避现实复杂性的精神鸦片。而戚睿涵,一个在他看来有些“文弱”且身高并不出众的男生,凭什么能获得白诗悦这样温柔漂亮女孩的青睐,还能与袁薇这样的才女相谈甚欢?一种混合着学科偏见和隐隐醋意的不满,在他心底慢慢发酵。

矛盾的火药桶,在“浑天仪”与“现代射电望远镜”的并置对比展台前,被点燃了引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