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 > 第152章 花船贪狼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永昌九年四月末的北京城,正是春夏之交的好时节。恼人的柳絮已然飘歇,满城的槐树却舒展开浓密的绿荫,如同撑开了一把把巨大的碧绿华盖,为这座古老的帝都带来一片片清凉的庇护。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在青石铺就的街道上洒下斑驳陆离的光影,随风轻轻摇曳。空气中弥漫着槐花若有若无的清香,混杂着泥土和市井生活的气息。

然而,这份表面的宁静祥和,却难以彻底驱散紫禁城深处,那位开国帝王心头的阴霾。陕西米脂的民变虽如星火般被迅速扑灭,未成燎原之势,但此事却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在李自成那早已习惯了金戈铁马、如今却不得不困于案牍劳形的心中,漾开了一层又一层的涟漪。那涟漪之下,是对于这庞大帝国根基的深深忧虑,是对那些他曾誓要铲除的痼疾是否会卷土重来的警惕。

御书房内,檀香的气息幽微浮动,却压不住那份无形的凝重。李自成屏退了所有内侍与宫人,只留下三位心腹之臣——内阁首辅李岩,那位以智谋韬略着称的文人领袖;新晋的光禄大夫戚睿涵,这位来历奇特、见识超卓、助他扭转乾坤的“天降之星”;以及因殿试之上对答机敏、见解不凡而被特赐“英华郡主”封号的刘菲含,一位兼具胆识与细心的年轻女子。

李自成负手立于巨大的雕花窗棂之前,明黄色的常服衬得他身形愈发挺拔,却也掩不住眉宇间那一抹化不开的阴郁。他望着宫墙外那片被槐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湛蓝天空,沉默良久,仿佛要将那天空看穿,直抵他曾经纵横驰骋的广袤山河。终于,他缓缓转过身,目光如沉潭之水,扫过面前三人。

“米脂之事,”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久居人上所形成的威压,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根源在于一个‘贪’字。高祝青这蛀虫,盘剥乡里,激起民变,虽已明正典刑,剥皮实草,悬首示众,其族诛之血未干,但朕心实难安妥。”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玉佩,“官吏贪墨,如同附骨之疽,若不亲往民间,探其虚实,亲眼看看朕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之策,是否真能落到实处,恐难真正清明吏治,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李岩闻言,微微躬身,清癯的脸上写满了谨慎与关切:“陛下心系黎庶,体察民情,实乃万民之福,亦是江山社稷之幸。只是……陛下万金之躯,微服出巡,深入市井,事关陛下安危,京城内外,各方势力错综复杂,万一……”

“安危?”李自成打断他,嘴角扯出一丝冷峻而复杂的弧度,那弧度里既有对往昔峥嵘岁月的追忆,也有对眼下束缚的不满,“当年朕提刀跃马,纵横中原,与将士们同卧冰霜、共饮血水时,何曾时时将‘安危’二字挂在嘴边?如今坐了这江山,得了这天下,莫非反倒要被这一重重的宫墙困住,只能困守在这金碧辉煌的牢笼之中,听那些经过层层粉饰、报喜不报忧的太平奏报么?”他的语气渐重,目光变得锐利起来,随即落在一直安静聆听的戚睿涵和刘菲含身上,“元芝,菲含,此次你二人随朕与李首辅一同前往。元芝素来机变,善于洞察;菲含心思敏锐,观察入微。正可助朕察看民情,辨明忠奸。”

戚睿涵与刘菲含迅速交换了一个眼神。戚睿涵心中波澜微起,穿越时空的奇异经历,让他对这位草莽出身的皇帝有着更复杂的认知,深知此次出行绝非简单的体察民情。他上前一步,与刘菲含齐声应道:“臣(臣女)遵旨。”

一个时辰后,四人已悄然从宫城一侧的角门出了紫禁城,融入了北京城喧嚣的市井人流之中。他们的装束已然大变。李自成扮作一位来自山西的绸缎商,化名“黄来儿”,这名字依稀是他早年闯荡江湖时的诨号,带着一丝尘封的江湖气;李岩换上了一身半旧的青布直裰,头上戴着方巾,充作随行的账房先生,手里还假意拎着个算盘;戚睿涵与刘菲含则穿着寻常小厮和粗使婢女的粗布衣服,低头敛目,跟在身后,刻意收敛了自身的气度。然而,李自成那久居人上、不怒自威的气场,以及李岩那份沉淀在骨子里的儒雅与沉稳,仍使得这行四人,在往来穿梭的寻常百姓中,显得有些不甚协调,不似那等斤斤计较的寻常商贾。

他们此行并未远走,首选之地便是北京城外,号称“京师咽喉”的永定河码头。此处乃南北漕运的关键枢纽,千帆竞渡,万商云集,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既是货物往来的要冲,也是各种消息传播、世情百态汇聚的绝佳窗口。

时近午时,初夏的阳光已带上几分热度,毫不吝啬地倾泻在繁忙的永定河码头上。河水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呈现出浑浊的黄褐色,哗哗地拍打着石砌的河岸,溅起浑浊的泡沫。空气中混杂着河水特有的腥气、货物扬起的尘土、人力车夫的汗味,以及路边食摊上飘来的食物油烟气息,形成一种独属于码头、充满生命力的粗粝味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