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其他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 > 第154章 西域井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自成身着石青色常服,并未戴冠,手指无意识地、有节奏地轻轻敲打着御案上的一份密报。那是关于哈密卫民变的初步核查结果以及登闻鼓事件的简要陈情。他抬起眼,目光平静地扫过李岩和戚睿涵,语气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李爱卿,元芝(戚睿涵表字),登闻鼓之事,牵扯到左良玉部,你们如何看。”

李岩沉吟片刻,抚须谨慎答道:“陛下,左将军驱逐罗刹,收复西域,安定边陲,功在社稷,这一点毋庸置疑。然其部众久驻边陲,远离中枢,将士骄悍,难免有少数不肖之辈,借势而为,欺压地方。既然有民告上京,登闻鼓响,则不可不查,以安民心。朱御史素有刚正之名,派他前往详查,正合时宜,既可明辨是非,亦能震慑不法。”

一旁的戚睿涵心中念头飞转。他作为穿越者,深知左良玉在原本历史上的名声,跋扈难制,拥兵自重。此刻虽降顺立功,但其根深蒂固的军阀习气未必能彻底根除。他略一整理思绪,接口道:“陛下,首辅大人所言极是。有功必赏,有过亦需罚,赏罚分明,方能彰显朝廷法度之公正,令边疆军民真心归顺。况且,我朝新政初行,诸如均田、轻赋、鼓励工商等举措,天下人皆在观望。哈密卫地处要冲,联通西域,此地吏治军纪之清浊,影响深远。此次事件,正是一个试金石,检验新政能否在边陲扎根,朝廷威令能否直达四方。”

李自成微微颔首,他对左良玉这类前明降将,向来是既用且防。用其勇略以定边陲,亦需防其势大而生跋扈之心。他想起离京前,戚睿涵那位心思缜密的同伴,新晋的英华郡主刘菲含曾私下提醒,“边将权重,尾大不掉,需防微杜渐,此次登闻鼓事件,或可作为一个契机,稍挫其骄气,使其知朝廷法度威严。”

“朕已收到朱雍梁通过驿道传来的密奏,”李自成缓缓道,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他在哈密卫暗中查访数日,所得证据线索,指向左良玉麾下数名中高级军官,确有不法情事。朕已下旨,召左良玉回京述职,参与此次京察大计,便是想借此机会,亲眼看看他的态度,听他如何自辩。”

数日后,左良玉奉旨入宫。在乾清宫偏殿内,他一身戎装,风尘仆仆,眉宇间虽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却更掩不住那股得胜归来、镇守一方的意气风发。他大步流星走入殿内,甲胄铿锵作响,推金山倒玉柱般拜倒在地,声若洪钟:“末将左良玉,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爱卿平身,一路辛苦。”李自成虚抬右手,语气温和,“赐座。”

“谢陛下!”左良玉起身,依言在锦墩上坐下,身姿依旧挺拔,目光炯炯。

李自成看似随意地拿起一份奏报,目光并未直视左良玉,语气平淡地问道:“左将军镇守哈密,驱除罗刹,安抚地方,辛苦了。近日朕听闻,西北那边,有些关于军纪的风言风语,传到京师,不知爱卿在哈密,可曾有所知晓?”

左良玉心中猛地一凛,如同被冰水浇头,面上却不动声色,立刻起身抱拳,声音斩钉截铁,带着武人特有的直率:“回陛下,末将治军,虽不敢自夸能与岳家军、戚家军相比,做到秋毫无犯,但军纪森严,条令明晰,绝不容许祸害百姓之事发生。若军中真有那等害群之马,无需陛下吩咐,末将定第一个执行军法,以正视听!”

他略微停顿,话锋微转,带上了一丝委屈与愤懑:“至于陛下所说的风言风语……或许是些小人嫉妒我军功,恶意中伤,欲动摇陛下对边将的信任;亦或是末将才疏德薄,驭下不严,偶有疏漏,致使个别军士行为不端,但末将敢以项上人头担保,绝无系统性、普遍性之恶行。至少,在末将层面,确实未曾听闻有此等恶劣之事发生。”

他刻意强调了“恶意中伤”和“未曾听闻”,巧妙地将自己置于被诬陷和失察的位置,既撇清了直接责任,又暗示了可能的委屈。

李自成深邃的目光在他脸上停留片刻,那目光似乎能穿透一切伪装,看到内心深处。他没有继续追问具体事项,只是语气依旧平淡地提醒道:“没有便是最好。左爱卿是国之柱石,久经沙场,当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理。朕设立登闻鼓,便是要广开言路,使下情上达,使民间疾苦不被壅蔽。既有人不畏千里,敲响登闻鼓,检举你手下之人欺压百姓,无论虚实,爱卿回去后,都需严加管束,彻查清楚。若真有不法,绝不姑息;若是诬告,查实之后,朕亦会明示天下,还你与麾下将士一个清白。”

左良玉连忙躬身,态度极为恭顺:“陛下教诲,末将铭记于心。陛下放心,末将回去后,定当整饬军纪,严加核查,若查明确有作奸犯科之辈,无论官职高低,定按军法严惩不贷。若有人诬告,也请陛下为末将等做主!”话语铿锵,姿态做得很足。

李自成点了点头,不再多言,转而问起哈密卫的防务、罗刹人的动向以及当地民生等具体事务。左良玉一一作答,显得成竹在胸。又勉励了几句镇守边疆之事,便让他退下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