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联军大营,中军大帐内,气氛微妙。周晏作为曹操代表及联军协调人,主持首次军事会议。他资历浅,年纪轻,帐内诸将,如吕布军代表高顺、刘备麾下关羽、张飞,以及孙策派来的周瑜,皆非等闲,眼神中带着审视与不易察觉的轻视。
周晏让人将那个沙盘抬了上来,立刻吸引了部分目光。他清了清嗓子,指着沙盘上的标记,开始阐述他精心准备的作战计划,语气带着难得的认真:
“诸位将军,袁术逆天称帝,据守寿春,看似势大,然其地缘实则不利。我军联军七万,加之各位麾下雄师,无论在兵力、士气皆占优势。此次讨逆,关键在于速度、协同与重点打击。”他用了几个简洁有力的词。
“我军战略,可概括为 ‘三路佯动,钳形合围,纵深突破’。”他手指在沙盘上划动,“具体如下:
北线(夏侯惇先锋军): 并非单纯攻坚。元让将军需发挥其锐气,沿谯郡-汝阴一线高速推进,作战核心是‘机动与冲击’。遇坚固据点不必强攻,以部分兵力牵制,主力绕过,直插敌纵深,破坏其后勤节点,打击援军,制造混乱,让袁术无法判断我军主攻方向。此路,要像一柄快速挥舞的锤子,不断敲打,使其首尾难顾。” (借鉴了闪电战中的高速穿透和迂回理念)
中线(我自领中军,及曹子孝部): 此为真正的主攻方向和‘装甲楔子’。”他用了自己才能理解的比喻,“我军将集中最精锐的步兵及骑兵,在夏侯元让部搅乱敌军部署后,看准时机,于汝南-慎县一带,选择敌军防线薄弱处,实施强力突破。突破后,各部不做停留,不顾侧翼微小威胁,持续向寿春纵深穿插,分割袁术各部联系。最终目标,是与其他两路配合,形成对寿春的战略合围。” (类似二战德军强调的集中兵力于狭窄正面实现突破,并向纵深发展)
南线(夏侯妙才部,并协调孙策将军部队): 此路任务有二。其一,沿淮水方向推进,牵制袁术大将张勋、桥蕤所部主力,使其无法北上支援寿春核心区域。其二,保护我军主力侧翼安全,并伺机夺取沿淮要点,切断袁术可能的水路补给与外援。” (类似牵制性进攻与侧翼安全保障)
盟友策应: 他看向关羽和周瑜,“关将军所部,熟悉徐州边境地形,恳请负责护卫我军粮道,并警戒可能来自徐州方向的意外。公瑾先生,江东水军精锐,若能沿淮水施加压力,或派出偏师袭扰袁术后方,必能使其分身乏术,加速其崩溃。” (分配辅助任务,力求整体协同)
他最后总结,眼神扫过众人:“此计划关键在于时间与配合。北线搅乱,中线突破,南线牵制,辅以各位策应。袁术兵力分散,反应必然迟缓。我军若能如臂使指,协同进击,必能在其完成兵力集结前,将其主力分割、击溃于寿春外围!届时,伪仲氏朝廷,一击可破!”
周晏讲得清晰,沙盘演示也直观,甚至提出了一些简单的信号旗语和斥候联络节点以保证协同。他显然做了极充分的功课,对战局有自己的深刻理解,这套计划融合了正面施压、侧翼机动、纵深突破的复合思路,远超简单的主攻/辅攻模式。
然而,回应他的是一片沉默,或是带着各自算计的质疑。
高顺率先打破沉默,声音冷硬:“周先生谋划看似精妙,然战场瞬息万变。温侯嘱我,徐州新定,兵力粮草皆不足,实难承担如此长途奔袭、迂回侧击之重任。我军可按原计划,于北线策应,但具体进军路线与时机,需视情况而定。” 几乎是全盘否定了赋予他的机动突击角色。
关羽丹凤眼微眯,捻着长髯:“周先生此策,将我军置于护卫粮道之职,是否大材小用?我兄弟三人,亦愿直面袁术贼军!” 他对分配的任务不满,觉得被边缘化。
周瑜羽扇轻摇,笑容依旧优雅,话语却带着疏离:“伯符将军之意,在于稳固江东,此次出兵,实为助战兼观形势。先生所言沿淮深入、袭扰后方,风险颇大,恐非我江东儿郎所长。我军可于南线配合妙才将军,但独立行动,恕难从命。”
周晏站在那里,看着自己精心准备、反复推演的计划被各方轻描澹写地推诿、质疑,甚至曲解。他张了张嘴,想再解释那些战术节点的关键性,想强调协同的重要性,但看着那一张张或冷漠、或傲慢、或敷衍的脸,话堵在喉咙里。那股因充分准备而带来的自信,如同被戳破的气球,迅速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和被轻视的尴尬。他脸上因激动而泛起的红晕渐渐褪去,手指无意识地抠着沙盘的边缘。
贾诩在一旁静静观察,此时缓声开口,打破了短暂的沉寂:“诸位将军所言,亦有道理。联军初合,默契不足,强求一致反生窒碍。不若暂且按各自稳妥之策进军,保持联络,视敌情变化再做调整。” 他这是在给周晏找台阶下,也点破了联军各自为战的现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