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那敲击声停止了。朱元璋缓缓靠回椅背,目光投向虚空,仿佛在自言自语,声音沙哑而飘忽,充满了某种不甘心的假设与推演:
“咱…已经知道了后世历史…若…若咱想办法避免老二、老三的早逝…让他们能辅佐允炆…” “若咱…能多活几年,好好教导允炆,让他懂得刚柔并济,懂得循序渐进,不至那般急切…” “若…”
他的声音低沉下去,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仿佛在那些“如果”构建的虚幻图景中徘徊。但很快,他那锐利的目光再次聚焦,猛地落在了低头屏息、沉默不语的王卓身上。
看着这个来自后世、带来了希望也带来了残酷真相的“变数”,朱元璋脸上的挣扎和假设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混合着无尽疲惫、洞悉与无奈的笑容,那笑容里带着浓浓的苦涩:
“呵…呵呵…咱真是老了,竟也开始痴想这些‘如果’了…”他摇了摇头,笑声干涩,“历史…哪有那么多如果?”
他的目光再次变得幽深,仿佛看到了更远的、更可怕的可能性:“就算…就算老二、老三真的没有早死,他们…就真能安安分分地辅佐允炆那个仁柔的侄子吗?或许…到时候扯起‘奉天靖难’大旗的,就不是老四,而是他们中的某一个了…到时候,这大明天下,恐怕要迎来一场…更惨烈、更持久的宗室内战…结局,未必会比老四更好…”
这番自言自语,道出的是一种更深沉的绝望和无奈。无论他如何假设,似乎都绕不开骨肉相残的宿命,区别只在于是哪个儿子起来造反而已。他毕生追求的稳定和秩序,在他的继承人问题上,似乎从懿文太子朱标意外早逝就埋下了无法根除的祸根。
他再次挥了挥手,这一次,动作里带着一种彻底的疲惫和意兴阑珊:“罢了…罢了…你下去吧。今日之言,不得入第六耳。”
“是!谢陛下!”王卓心中巨震,为朱元璋这瞬间的透彻与悲凉而感到心惊,他不想在这压抑的地方多待,转身退出了暖阁。
他知道,朱元璋此刻思考的,已经远远超出了对朱棣个人的评价,而是陷入了对帝国继承制度、对人性、对命运更深层次的痛苦反思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