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铿锵有力:“然而,中华民族之脊梁从未折断!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终于迎来新生。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痛定思痛,奋起直追,以举国之力,拼命发展。那七十年之巨变,正是我们用无比的决心和牺牲,拼命追赶,硬生生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两三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道路!方才有了陛下方才所见之景象!”
一番话,如黄钟大吕,又在暖阁内回荡,诉说着辉煌背后的曲折与血泪,以及两个世界从此走向不同方向的残酷历史岔路口。
朱元璋彻底沉默了。巨大的历史沉重感和一种难以言喻的紧迫感压在了他的肩上。他不再仅仅看到未来的繁华,更看到了那繁华背后惨痛的代价,以及那个似乎近在眼前的历史分野点。他枯瘦的手指无意识地、极其缓慢地敲打着御案,那敲击声在寂静的暖阁内显得格外清晰。深邃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本《明史》和平板电脑,眼神变幻莫测,震惊、触动、警惕、权衡……种种情绪在那双饱经风霜的眼中激烈交锋。
良久,那敲击声停止了。他缓缓抬起头,目光重新落在王卓身上,但之前的那种极度震撼和追忆已然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冷静、甚至可以说是冷峻的探究。帝王的理性重新占据了上风。
“你带来的景象,咱看到了。你讲的故事,咱也听到了。”朱元璋的声音平稳了许多,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审慎,“很震撼,也很……遥远。咱是大明的皇帝,要管的是眼下这亿兆黎民,是洪武朝的江山社稷。”
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如炬,问出了一个极其现实、甚至有些冷酷的问题:“咱姑且信你来自后世,也信你有些异能。那么,你告诉咱,抛开那些虚无缥缈的未来画卷,你的这个‘异能’,具体能做什么?眼下,此刻,怎么能让咱大明的百姓,日子过得好一些?哪怕只是好上那么一点?”
他没有被未来的宏大蓝图冲昏头脑,而是直接追问最实际、最急迫的问题——实用性。
王卓心中一凛,知道这才是真正进入实质阶段的考验。朱元璋不需要空想家,他需要的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