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炙烤着政法大学哥特式的尖顶,礼堂里冷气开得十足,却压不住答辩席上无声的刀光。
林燊燊站在弧形讲台后,深灰色立领外套像法官袍般笔挺。
他身后巨大的投影屏上,不是常见的理论框架或案例分析树状图,而是一条冰冷、精确、如同“神农”系统作战地图般的逻辑链:
【核心命题:大宗农产品期货套保合约中的法律风险量化模型构建】
【数据锚点:燊燊农场4722-4723年度“燊玉”茭白现货价格波动(标准差σ=0.87元/斤) vs. 同期主力期货合约价格波动(σ=2.35元/斤)】
【风险裂隙:期货合约交割标准模糊性导致的基差风险(实证损失率:3.2-8.7%)】
【法律黑洞:不可抗力条款的“弹性边界”被国际资本利用的司法判例图谱(胜诉率:37.4%)】
【铧犁方案: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动态基差补偿算法+司法裁判数据库预警模型】
他的声音没有慷慨激昂,只有滴灌水流般的恒定与精准,每一个数据点都像钢钉砸进地面:
“…故,现行法律框架对套期保值的‘保护’,本质是为资本镰刀开刃的磨刀石。解决方案不是修补条款,是重建规则——用算法铆死基差,用代码固化权责,让法条成为不可篡改的电子栅栏。”
台下,经济法泰斗赵教授扶了扶老花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解剖刀:“模型很漂亮。但你的‘电子栅栏’,是用燊燊农场的金砖砌的。推广成本呢?小农户用得起你这套‘金锄头’?”
“金锄头开荒,铁锄头守成。”林燊燊指尖划过屏幕,调出简化版农户终端界面——一个发光的麦穗图标(期货头寸),一把锁(智能合约状态),一个跳动的数字(动态基差补偿预估)。
“核心算法开源,接入成本由期货交易所和地方政府补贴分摊。燊燊农场,就是第一块试刀的废土。”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席间几位神色凝重的期货公司代表,“或者,诸位更愿意继续在37.4%的胜诉率里赌镰刀不割到自己?”
满场寂静。只有冷气出风口的嘶嘶声,和翻动论文稿的沙沙响。赵教授第一个举起评分牌:【特优】。牌面落下时,沾着粉笔灰的指尖在橡木桌面上敲出笃定的回音。
古朴的教研室弥漫着旧书与尘埃的气息。赵教授将一份墨迹未干的硕博连读意向书推过斑驳的桌面,粉笔灰在光柱下飞舞。
“商业法方向,跟着我做农产品国际贸易规则重构。”老教授声音沉厚,目光却灼人,“最高法民三庭托我问你,有没有兴趣去当法官助理?判例田里,能种出比你农场更大的金穗。”
林燊燊的目光掠过意向书,落在窗外。
越过葱郁的校园树冠,视野尽头是燊燊盆地无垠的绿野。
AR眼镜边缘,来自神农系统的加密数据流无声滚动:【草莓母苗匍匐茎日增量:4.8厘米】【秋茭移栽进度:89.3%】【朱雀水速:1.2米/秒(驳船全速通航中)】… 四亿株苗的生命律动,隔着数十公里,依旧撞在他的视网膜上。
“判例田的金穗解不了废土的渴。”他拿起笔,在商业法研究方向旁打钩,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像铧犁切入干硬的土层,“废土上疯长的苗,需要能捆住资本镰刀的法绳。这绳,”他抬眼,目光平静却如淬火的钢,“得从律所的铧犁下开出来。”
赵教授看着他笔下那个钩,又看看窗外隐约可见的、属于农场的绿色地平线,最终摘下眼镜,哈了口气,用袖口慢慢擦拭:“行。你的博士论文题目,我批了——《智能合约在农业大宗贸易中的法律效力边界:基于区块链与动态风险定价的实证重构》。够你开十亩新田了。”
燊燊农场核心区书房。恒温系统隔绝了窗外的溽热,空气里弥漫着法律典籍的油墨味与新打印文件的微热。
巨大的红木书桌一侧,摊开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大纲》像一块沉重的砖头,旁边是码放整齐的《民法典注释》《公司法案例精析》《国际经济法条文释义》。另一侧,AR眼镜投射出的光屏上,“燊燊律师事务所”的注册申请页面正等待最后的电子签章。
苏晴斜倚在窗边的皮质沙发上,指尖转着一支镶钻钢笔——那是她刚拍完的律政剧道具。她看着林燊燊在光屏上签下名字,电子印章“燊燊”二字落下时泛起幽蓝的光。
“林大律师,”她拖长了调子,笔尖虚点着那堆小山似的法考资料,“从pH值仙人升级成法条收割机了?这堆砖头,”她用笔杆敲了敲最厚的《民法典》,“够你农场铺一亩滴灌管了吧?”
林燊燊没抬头,手指划过光屏调出律所架构图:“知识密度比有机质金贵。一克判例,能护住万亩金穗。”图上核心业务板块清晰标注:【燊燊集团全系法律风险防控】【农业大宗贸易智能合约审核】【涉农知识产权壁垒诉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