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长期主义:深耕一块地,才会有收成
村里的王大伯,种了一辈子玉米,别人总换着种蔬菜、种果树,他却一门心思琢磨玉米。从选种、施肥到防虫,他摸透了玉米的脾性,还自己改良了种植方法。别人的地一年收一千斤,他的地能收一千五百斤,慢慢成了村里的 “玉米大王”,镇上的种子站都来请教他。
王大伯常跟后生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永远种不出好庄稼。机会就像地里的缝隙,你得在一个地方深耕,才能找着。持续做一件事,日子久了,自然能有收获。”
村里的人都懂:种庄稼不能贪多,做事也一样。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最后啥都干不精;在一个领域扎深根,慢慢积累,才能长出 “好果子”。
2、别当 “好孩子”:该硬气时就硬气
村里的小周,以前总爱当 “好孩子”。跟人相处,遇事总让着,被人欺负了也不吭声;工作中,做错一点事就胆战心惊,怕别人说闲话。结果大家都觉得他 “好拿捏”,总把麻烦的活推给他,还时不时挤兑他,小周活得特别压抑。
后来小周听了王大伯的话,不再唯唯诺诺。有人再挤兑他,他就直接怼回去;有人再推给他额外的活,他就说 “这不是我的活,我干不了”。有次单位评选先进,有人想抢他的功劳,小周拿出自己的工作记录,当场说清了情况,最后评上了先进。
小周说:“这世界就欺负‘好孩子’,你越老实,别人越得寸进尺。偶尔展现自己的本事,让别人知道你不好对付,才能活得开心没压力。”
3、远离打击你的人:别让别人耗光你的精气神
村里的李四,以前总被他爹打击。他想种大棚,他爹说 “你根本不行,肯定亏”;他想出去打工,他爹说 “你没文化,出去也是受气”。时间长了,李四变得特别自卑,啥都不敢干,三十多岁了还在家啃老。
后来李四听了村里老中医的话,搬去了镇上打工,远离了他爹的打击。没人天天否定他,李四慢慢找回了自信,跟着师傅学汽修,没多久就成了技术骨干,工资也越来越高。
老中医说:“人的精气神就那么多,总被人打压,慢慢就耗光了。最可怕的不是打你骂你,是毁你的精神和意志。不管是谁,哪怕是父母,总打击你,你就得主动远离,不然潜能根本激发不出来。”
4、别对陌生人抱期待:谨慎行事才不受伤
村里的张婶,以前总轻易相信陌生人。有次镇上的小贩来村里卖种子,说 “这种子种出来的蔬菜能卖高价”,张婶三言两语就信了,买了不少,结果种出来的蔬菜又小又差,亏了不少钱。
还有次,张婶认识了一个 “能人”,对方说 “能帮她找个好工作”,张婶把他当生活导师,还借了钱给他,结果对方拿着钱跑了,再也联系不上。
王大伯跟张婶说:“刚认识的人,别三言两语就觉得靠谱,更别把他当依靠。你得先断定他靠不住,谨慎行事,才不会被坑。对陌生人抱太高期待,就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
5、任何爱都有条件:感情也要谈利益
村里的李婶,以前总觉得 “父母的爱最无私”。可她结婚后,父母总让她多给家里寄钱,说 “养你这么大,该报答我们了”;她的孩子长大了,也总找她要钱、要帮忙,说 “你是我妈,就得帮我”。
李婶慢慢明白了:父母爱她,盼着她报答;子女爱她,盼着她帮忙。连最亲的爱都有条件,更别说朋友、同事之间的情分了。
王大伯说:“别觉得‘谈利益’伤感情,感情本来就离不开利益。你能给别人带来好处,别人才会对你好;你啥用没有,再亲的人也会疏远你。认清这一点,才不会失望。”
6、成熟是:对自己坚强,对外人柔软
村里的赵叔,以前总想着靠别人。种地靠邻居帮忙,做生意靠朋友带,结果邻居帮了几次就不耐烦了,朋友也没真帮他,赵叔的日子过得一直不顺。
后来赵叔学乖了,啥都靠自己。种地自己琢磨技术,做生意自己跑市场,不再指望别人。对别人,他也不再抱太高期待,别人帮他,他就感谢;别人不帮,他也不埋怨。慢慢的,赵叔的生意做起来了,跟人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
赵叔说:“成熟就是别想靠外人,自己的事自己扛;对别人别要求太高,平平淡淡就好。自己独立了,就不容易受伤,日子自然差不了。”
7、别卑微:哪怕你现在啥也不是
村里的小芳,以前总很卑微。跟人相处,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说话没底气;找工作时,老板压工资,她也不敢反驳,觉得 “有份工作就不错了”。结果老板觉得她好欺负,总让她干额外的活,工资也一直不涨。
后来小芳听了表姐的话,不再卑微。说话挺直腰杆,做事有自己的原则,老板再压工资,她就说 “我的能力不止这个价,要是不给涨,我就辞职”。老板没想到她这么硬气,反而给她涨了工资,也不再随便使唤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