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挣钱一本通 > 第94章 沟通能力强的人,说话顺序都是这样的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94章 沟通能力强的人,说话顺序都是这样的

“有理、有利、有节” 的沟通原则 —— 理要讲,但得用对方能懂的方式;利要明,但得和对方的切身利益挂钩。有次项目事故分析会,部门主管没急着追责,而是先播放了客服部的投诉录音:“客户刚才说要解约,因为这批货的瑕疵率比合同约定高了 3 个百分点。” 当会议室里响起 “这损失可不小” 的窃窃私语时,他才说:“所以我们得在质检环节加道岗,搞双重检查。” 原本准备甩锅的人,全都低下头改起了笔记。

数据比道理锋利,场景比说教管用。当你把 “应当做的事” 变成 “不得不做的事”,阻力就会变成推力。就像劝孩子少玩手机,与其说 “玩手机影响学习”,不如带他去人才市场看看:“你看那个叔叔,因为不会用电脑,连保安岗都竞聘不上。” 让事实自己说话,比一万句说教都有力量。

四、再说你还想说的:在认同中扩大战果

FBI 谈判专家克里斯?沃斯在《永不 Split the Difference》里分享过一个技巧:在对方连续三次点头认同后,再提出真实需求。因为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连续接受几个小观点后,会形成 “认同惯性”,更容易接受后续的要求。

广告公司老陈靠这招啃下过最难缠的客户。他第一次见甲方时,先夸对方新品的包装设计:“这配色太懂年轻人了,比竞品高级不止一个档次。” 接着聊市场趋势:“现在 Z 世代就吃‘国潮’这一套,你们这定位抓得准。” 等客户听得频频点头,他突然叹气:“就是预算要是能再加 20 万,咱们能把地铁 4 号线的站台包下来,那流量至少翻番。” 原本卡死的预算线,当场就松动了。

说白了,你要先让对方 “聊开心”,在心理上建立 “我们是一伙的” 的认同感,他才容易答应你后面的需求。供应商老周有次被客户拖欠了半年货款,他上门时没提催账的事,反而说:“李总,我知道您最近资金周转难,这批货我按成本价给您结算,不赚您一分钱。” 等对方感动得拍他肩膀,他话锋一转:“不过下月原料要涨 10%,您看这拖欠的货款,能不能先结一半?” 当天晚上,老周就收到了一半货款。

心理学上的 “让步效应” 揭示,人在接受对方的让步后,会产生补偿心理,更愿意妥协。这就像先请人喝杯茅台,再递烟时对方往往不会拒绝 —— 你先退一步,对方才好意思也退一步。沟通的高手,都懂得 “以退为进” 的道理,用小让步换大成果。

五、最后说掏心窝子的话:让信任落地生根

聊天的收尾,适合说些掏心窝子的话。社会心理学家罗兰?米勒在《亲密关系》中发现,适当的自我暴露能快速拉近距离 —— 当你分享自己的脆弱或过往经历时,对方会觉得 “你把我当自己人”,从而放下最后的戒备。就像父母偶尔对孩子说 “其实爸妈也有搞不定的事”,反而能让孩子更愿意听劝。

催债公司的老郑,收账时从不恶语相向。他找到欠款人,第一句总是:“我知道您不是故意拖着,肯定是遇到难处了。” 等对方松口气,他才掏出手机:“不瞒您说,我父亲下月要做心脏手术,住院费还差一大截,不然我也不会来催。” 这种把自己的困境摆出来的做法,比任何威胁都有效。

建材城的老赵和客户谈合作,酒过三巡后,总会红着眼眶说:“08 年那阵,我被供应商卷走了 30 万货款,工人堵着门要工资,我蹲在市场角落哭了一下午。” 这时候再聊账期,客户往往会松口:“赵哥,我懂你的难,这钱我尽量提前结。”

但掏心窝子就像开红酒,早了会涩,晚了会淡。必须在前四步建立足够的信任后,真话才能变成 “必杀技”。就像暴雨天递出的伞,雪夜里亮着的灯,只有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才能真正照进心里。

那些说话总能说到心坎上的人,不过是掌握了 “四渡赤水” 般的话术策略:先架浮桥接应对方的情绪(说想听的),再派先遣队扫清障碍(说能接受的),然后主力部队全线推进(说应当说的),最后派奇兵扩大战果(说还想说的),

真正的沟通从来不是比谁声大,而是看谁能把话悄悄塞进对方心里,还不让他觉得被入侵。就像诸葛亮舌战群儒时,看似在驳斥对方,实则在一步步引导他们认同 “联刘抗曹” 的必要性 —— 顺序对了,哪怕是逆耳忠言,也能让人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