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游戏 > 挣钱一本通 > 第279章 个“兴趣不赚钱”的穷病根:洁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9章 个“兴趣不赚钱”的穷病根:洁癖

“我想做喜欢的事,但它不赚钱”—— 这句话像个 “甩不掉的锅”,让很多人在兴趣与赚钱之间纠结。但真相是:世界上没有 “天生不赚钱” 的兴趣,只有 “没找到连接方式” 的人。兴趣能否变现,关键不在于兴趣本身,而在于你是否愿意扮演 “中间人”,把兴趣与市场需求连接起来。那些靠兴趣赚钱的人,从不是 “运气好”,而是避开了 “三重诅咒”,打破了 “想象力局限”。

一、兴趣不赚钱?可能是你给它设了 “三重诅咒”

很多人觉得 “兴趣赚不到钱”,不是兴趣的问题,而是自己给兴趣套上了 “不能赚钱” 的枷锁 —— 这 “三重诅咒”,让兴趣只能停留在 “自我满足”,无法转化为 “市场价值”。

1. 第一重诅咒:仪式价值>使用价值 —— 把 “用兴趣赚钱” 当 “堕落”

这类人沉迷于兴趣带来的 “精神体验”:喜欢写作,就觉得 “只能为热爱而写,谈钱会玷污文字”;喜欢绘画,就认为 “创作是高尚的,营销是庸俗的”;喜欢摄影,就坚持 “只为记录美好,商业化会失去初心”。他们把兴趣当成 “神圣领域”,拒绝任何与赚钱相关的动作,潜意识里将 “用兴趣变现” 与 “堕落” 划等号。

可现实是,拒绝商业化的兴趣,往往会陷入 “更残酷的自我剥削”。“越标榜纯洁,越依赖隐性脏钱。” 喜欢设计的人,免费帮朋友做海报,美其名曰 “为爱发电”,最后却因 “没时间接付费单” 陷入经济困境;喜欢写作的人,拒绝给商业平台供稿,只在个人账号写 “无人问津的文字”,最后连买写作工具的钱都凑不齐。

兴趣的 “仪式价值” 固然重要,但 “使用价值” 才是变现的关键 —— 你写的文字能帮别人解决 “文案需求”,就是使用价值;你画的画能帮别人 “装饰空间”,就是使用价值;你拍的照片能帮别人 “记录重要时刻”,就是使用价值。只有承认兴趣的 “使用价值”,才有可能把它变成收入。

2. 第二重诅咒:符号价值>交换价值 —— 把 “标签” 当 “身份”

很多人把兴趣当成 “对外炫耀的标签”,却忽略了 “身份需要价值交换来支撑”。比如有人喜欢心理学,就对外宣称自己是 “心理疗愈师”,却从没帮人解决过心理问题;有人喜欢写作,就自称 “作家”,却没发表过一篇能赚钱的文章。他们沉迷于 “符号带来的归属感”,却忘了:真正的身份,是 “能为别人提供价值” 的证明。

就像一个没卖出过一幅画的 “画家”,既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也无法说服自己 “我是真正的画家”;一个没帮人解决过职场问题的 “职场导师”,就算标签再响亮,也没人愿意为他付费。兴趣带来的 “符号” 只是 “敲门砖”,真正的 “身份”,需要通过 “价值交换” 来落实 —— 你能帮别人解决问题,别人愿意为你付费,你的 “兴趣身份” 才算立得住。

拒绝参与价值交换的人,终将被排除在财富分配体系之外。毕竟,市场不会为 “标签” 买单,只会为 “能解决问题的价值” 买单。

3. 第三重诅咒:自我满足>他人需求 —— 把 “自嗨” 当 “产品”

这类人做兴趣相关的事时,只关注 “自己觉得好不好”,不关心 “别人需不需要”。比如有人喜欢手工,就做了一堆 “自己觉得好看” 的饰品,却没考虑 “别人会不会买”;有人喜欢分享读书心得,就写了一堆 “自己觉得深刻” 的文章,却没思考 “读者能从中获得什么”。他们陷入 “自嗨式创作”,却忘了:赚钱的本质是 “满足他人需求”,不是 “实现自我表达”。

我见过一位喜欢烘焙的人,每天做 “造型复杂的蛋糕”,却抱怨 “没人买”。后来发现,她的蛋糕虽然好看,却 “价格高、不方便携带”,不符合上班族 “性价比高、方便食用” 的需求。反观另一位烘焙爱好者,针对 “上班族早餐需求”,做 “便携三明治、迷你蛋糕”,很快就靠外卖订单实现了盈利。

兴趣能否赚钱,关键看 “你有没有站在别人的角度”:你的产品 / 服务,能帮别人解决什么问题?能满足别人什么需求?如果只停留在 “自我满足”,就算你的东西再好,也没人愿意付费 —— 毕竟,给你钱的是 “别人”,不是 “你自己”。

二、兴趣变现的另一个障碍:想象力太局限,困在 “原教旨主义” 里

除了 “三重诅咒”,很多人还被 “兴趣的原教旨主义” 困住 —— 认为喜欢某件事,就只能走传统职业路径,忽略了 “兴趣的跨界整合能力”。比如喜欢心理学,就觉得只能当心理咨询师;喜欢写作,就觉得只能当作家;喜欢艺术,就觉得只能闷头搞创作。这种局限,让他们错失了大量变现机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