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是红斑狼疮的皮肤表现,只要病情控制稳定,红斑会逐渐减轻,甚至消退,”张医生说,“平时要注意防晒,出门涂防晒霜、戴帽子、打伞,避免紫外线照射。可以用一些温和的保湿霜,不要用刺激性的化妆品。如果红斑严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外用药物,比如他克莫司软膏,缓解症状。”
离开风湿免疫科诊室,何静拿着检查报告,心里踏实了不少。她的病情控制得很好,引发癫痫的概率低,孩子遗传的概率也不高——原来那些让她恐惧的“阴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三、科普:红斑狼疮与癫痫的“前世今生”
何静回到家,把父亲的病历和自己的检查报告整理好,放在抽屉里。她坐在沙发上,打开电脑,把关于红斑狼疮和癫痫的科普知识整理成笔记,越看越明白这两种病的“区别”和“关联”。
(一)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的“内乱”
1. 核心机制: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这些抗体会攻击全身各个器官,导致炎症和损伤。就像国家的军队突然叛变,开始攻打自己的城市,皮肤、关节、肾脏、大脑等都是被攻击的目标。
2. 典型症状:
- 皮肤:蝶形红斑(脸颊和鼻梁)、盘状红斑(身体各处)、光敏感(晒太阳后皮疹加重)、口腔溃疡(反复出现,疼痛明显)、脱发(头发稀疏,成片脱落);
- 关节:多关节肿胀、疼痛,对称分布(比如双手同时疼痛),早上起床时僵硬(晨僵);
- 肾脏:狼疮肾炎,表现为蛋白尿(尿里泡沫多)、血尿(尿色发红)、水肿(眼皮、脚踝肿胀);
- 全身:乏力、低烧(38℃以下)、体重下降、食欲不振;
- 神经系统:狼疮脑病,表现为癫痫发作、头痛、头晕、记忆力下降、精神异常(如抑郁、焦虑、幻觉)等。
3. 遗传特点:
- 不是“绝对遗传”,而是“遗传易感性”——携带相关基因的人,在环境因素(紫外线、感染、药物、精神压力)的诱发下,才会发病;
- 家族聚集性:如果家族中有红斑狼疮患者,其他亲属患病的风险会增加,但概率不高(一级亲属患病概率5%-10%);
- 性别差异:女性患病概率是男性的9倍左右,尤其是育龄期女性(15-45岁),因为雌激素会影响免疫系统,诱发疾病。
(二)癫痫与红斑狼疮的关联:两种不同的“癫痫”
何静之前一直混淆了“遗传性癫痫”和“红斑狼疮引发的癫痫”,现在终于理清了:
1. 遗传性癫痫(原发性癫痫):
- 病因:由基因突变引起,家族遗传史明显(比如何静的爷爷传给父亲);
- 特点:没有其他器官损伤,脑电图有特异性异常放电,基因检测能找到致病基因;
- 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部分患者可手术,遗传概率根据类型不同,从1%-50%不等。
2. 红斑狼疮相关癫痫(症状性癫痫):
- 病因:红斑狼疮引发的脑损伤(如血管炎、脑水肿、脑梗塞)导致癫痫发作;
- 特点:有红斑狼疮的其他症状(皮疹、关节痛、肾脏损伤等),脑电图异常与脑损伤部位相关,没有家族遗传史;
- 治疗:首先控制红斑狼疮病情(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再用抗癫痫药物,病情控制后,癫痫发作可能减少或停止,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简单说,何静父亲的癫痫是“天生的”(遗传),而红斑狼疮患者的癫痫是“后天的”(疾病引发),两者本质不同,治疗和遗传风险也完全不一样。
(三)红斑狼疮的治疗:不是“绝症”,而是“慢性病”
很多人听到“红斑狼疮”就觉得是绝症,其实不是。现在医学技术发达,红斑狼疮已经成为一种可控制的慢性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只要规律治疗,就能正常生活。
1. 药物治疗:
- 基础用药:羟氯喹,能控制皮疹、关节痛,预防病情复发,减少并发症;
- 激素:病情活动期用(如泼尼松),快速控制炎症,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
- 免疫抑制剂:病情严重时用(如环磷酰胺、吗替麦考酚酯),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保护器官;
- 其他:关节痛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皮疹用外用药物(如他克莫司软膏)。
2. 生活方式干预:
- 防晒:避免紫外线照射,出门涂SPF30+的防晒霜,戴帽子、打伞、穿长袖;
- 避免诱发因素:不熬夜、不劳累、情绪稳定,避免感染(感冒、发烧及时治疗),少吃辛辣刺激、光敏性食物(如芹菜、香菜、无花果);
- 定期复查:每3-6个月查血常规、尿常规、抗核抗体谱、补体、血沉,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