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现言 > 征途与山河 > 第121章 破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转折发生在一个深夜。

苏婉宁正在测试一段关键代码,手摇计算机却再次报出内存溢出错误。巨大的挫败感瞬间淹没了她,连日的疲惫一起涌上,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

她下意识地摸向口袋,那里有顾淮最后一封来信,已经被摩挲得边缘起毛。

“路虽远,行则将至。”

信上的字句仿佛带着温度,熨贴着她焦灼的心。

她深吸一口气,擦去眼角的湿润,没有放弃。她想起太姥爷笔记里一句看似无关的话:

“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她忽然意识到,自己是否过于执着于模型的“完美”,而忽略了“简洁”才是工程实现的灵魂?

她换了一种思路,不再追求动态因子的全程精确计算,而是将其离散化,预设几种典型的飞行状态模式,让模型在这几种模式间进行智能切换。

这相当于将“连续攀爬”变成了“选择最优的预设台阶”,虽然牺牲了一点理论上的最优值,但可靠性和计算效率大大提升。

灵感如星火迸溅,她重新投入工作,忘记了时间。

三天后,她带着两份报告走进了赵高工的办公室。

一份是详尽的简化算法理论和仿真验证报告,另一份,是她熬夜手写的、长达二十页的《动态因子模型故障模式与应急处置预案》,里面分析了十几种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应对策略。

赵高工仔细翻阅着,尤其是那份应急预案,他看了很久。

最后,他抬起头,看着眼前这个有了黑眼圈却目光灼灼的年轻女孩,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的、却真实的笑意。

“考虑得很周全。”

他合上报告,做出了决定。

“控制系统同意接入你的‘竹节’模型进行下一阶段联调。苏工,你证明了你不只有理论,更有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消息传回轨道组,严工什么也没说,只是在她经过时,将自己泡好的一杯浓茶推到了她常坐的座位旁边。

那一刻,苏婉宁知道,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保护的“学生”,她用自己的专业、坚韧和负责任的态度,真正赢得了这些苛刻的老专家的尊重,在这片戈壁滩上,牢牢地扎下了根。

事业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的凯歌,而是在一次次质疑、失败与坚持中,淬火成钢。

北方某野战军训练场上,尘土飞扬。

顾淮刚结束一轮战术指导,转身便看见那道熟悉的身影——孟晚晴又来了。他眉头几不可察地蹙起,目光掠过她,落在远处的训练器材上。

“孟记者,连队正在组织考核。”

他的声音平稳得听不出情绪。

“采访事宜请按流程与政治处对接。”

孟晚晴唇角微扬,从挎包里取出一个精巧的进口相机——在这个连黑白照相机都稀少的年代,这台相机显得格外醒目。

“顾副营长,师部政委特批的。”

她晃了晃相机,笑容里带着几分笃定。

“让我全程跟拍训练素材,这样才能写出最真实的报道,不是么?”

阳光掠过她耳际,那枚小巧的珍珠耳钉闪着温润的光。

顾淮记得,很多年前,在军校的林荫道上,她也戴着同样的耳钉,那时她的笑容还没有这般锐利。

他沉默片刻,终于开口:

“既然有批文,请遵守军事禁区规定。”

转身时,作训服擦过沙地,扬起细小的尘埃。

孟晚晴举起那台进口相机,镜头精准地对准顾淮和他身后正在冲刺的战士们,语气显得十分专业:

“顾副营长,你忙你的,不用特意关照我。我就是随便取取素材。”

话虽这么说,她的镜头却始终追随着顾淮的身影。

他下达指令时线条冷峻的侧脸,他扶起摔倒战士时结实有力的手臂,他凝神计时时微微抿紧的薄唇......

每一个细节,都被她敏锐地捕捉进镜头。

中途休息时,她自然地拿起一瓶未开封的进口矿泉水,国内很难买到,她利落地拧开瓶盖,递到顾淮面前。

“喝点水吧,嗓子都哑了。”

她的动作流畅自然,仿佛这个动作已经重复过无数次。

顾淮没有伸手去接,目光扫过旁边几个面露好奇的士兵,声音低沉了几分:

“谢谢,我自己有。”

他弯腰拾起地上的军用水壶,仰头灌了几口。

孟晚晴的手在空中微微一顿,随即若无其事地收回,脸上的笑容依旧得体,只是眼底深处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黯然。

她转而看向旁边一个看起来憨厚的老兵,笑着搭话:

“你们副营长平时也这么不苟言笑?他军校时候可不是这样的,那可是有名的……”

“林记者。”

顾淮打断她,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警告。

“涉及训练机密,无关话题请不要在训练场讨论。”

气氛瞬间有些微妙的凝滞。

林晚晴却笑了,她迎上顾淮的目光,毫不退缩,声音依旧清脆,却仿佛藏着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