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谢谢书记!”他声音有些哽咽,深深鞠了一躬。
“好好干。”诛皎拍了拍他的肩膀,“百家镇需要你们这样的知识青年。把试验田管好,把数据记好,将来或许能总结出一套适合咱们本地的高产栽培模式,那就是大功劳一件。”
离开农技站,诛皎的心情不错。
韩立民的出现,像是一个意外的惊喜。
这个年轻人所具备的专业素养和钻研精神,正是他未来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农业科技的提升与推广。
仅仅依靠桃园空间优化种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优化”成果,并能将其以合乎常理的方式推广开来的专业人才。
韩立民,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培养对象。
他有家学渊源,有求知欲,有能力,而且因为家庭背景的原因,更容易被掌控和留住。
只要给予他足够的信任、支持和发挥空间,他必将成为百家镇农业发展的得力干将,甚至在未来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这次看似偶然的结识,在诛皎心中,已经播下了一颗人才的种子。
他决定,后续要给予农技站更多的资源倾斜,给韩立民压更重的担子,让他参与到公社更核心的农业项目中来,比如即将开始的“新品种”果树引进和培育。
至于那本英文书,在诛皎看来,根本不算什么事。
真正有用的知识,何必拘泥于来源?
他诛皎脑子里,还装着更多超越这个时代几十年的“知识”呢。
关键是如何让这些知识,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的人,以合适的方式,转化为推动现实发展的力量。
韩立民,或许就是这样一个合适的“人选”之一。
夕阳下,诛皎的脚步沉稳而坚定。
人才的网络,正在他有意无意的编织下,逐渐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