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在这时。
论坛突然出现个署名当年学徒的账号,贴出1985年诛皎在百家镇带领村民修建沼气池的老照片。
发帖人动情回忆:这位老农手把手教我们算生态账,说总有一天全国都会走这条路。
舆论风向悄然转变。
开始有网友晒出各地生态农业的成果,某个西北省份的官媒甚至转载了文中关于防沙治林的段落。
暮色渐浓。
诛皎在桃树下接到诛华加密通讯。屏幕那端的儿子难掩激动:父亲,参事室刚来电询问那篇文章的细节。
月光如水。
诛皎独自在密室回复论坛私信。某个自称政策研究员的账号正诚恳请教产业转型的具体路径。
他斟酌再三,终将皎兰十年环保投入的损益表发了过去。
凌晨时分。
央视《朝闻天下》突然摘播观点。主持人身后大屏幕显示着那组转型数据曲线。
解说词铿锵有力:民间智慧为国家战略提供重要参考。
陈兰兰将早餐端到书房时。
发现丈夫正在1958年的合作社账本上添写新注,墨迹与当年泛黄的笔记交融,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半世纪的对话。
当年用算盘核对的生态账。
诛皎抬起手杖轻点屏幕,强国论坛的界面在晨光中流转。
现在用云平台计算。
便在这时。
诛兴业举着手机跑来,屏幕显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官网新发布的调研报告。
扉页赫然引用了关于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论述。
整座庄园在朝阳中苏醒。
新栽的文竹突然抽发新芽,嫩绿叶片与全息投影中的数据流悄然共振。
诛皎的手杖点在论坛界面那个小小的头像上,对闻讯赶来的诛怀言轻声道:
记住,真正的智慧永远扎根泥土。
园丁恰在此时修剪桃枝。
落花纷飞中,一片花瓣轻轻粘在平板屏幕上,恰好覆盖了那篇轰动全网的文章标题。
仿佛天地也在为这场跨越时空的进言,落下温柔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