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办公厅大楼内部,经过了细致的清理和修缮,虽然依旧难掩昔日激战留下的些许弹痕与修补印记,但整体氛围庄重而肃穆。
主要功能区域已经恢复,电力供应稳定,身着整洁制服的工作人员步履匆匆,却秩序井然。
他们看到在林禹一行人簇拥下走进大楼的林禹时,无不立刻停下脚步,挺直身躯,投以崇敬而激动的目光。
林禹在陈天磊等人的引导下,径直来到了位于大楼顶层的核心会议室。
这里原本是市委的大会议厅,如今被改造为新宁市复兴委员会的最高议事殿堂。
厚重的实木大门两侧,站立着神情冷峻的内卫士兵,他们如同雕塑般纹丝不动,确保着此地的绝对安全。
大门推开,宽敞的会议室内景象映入眼帘。
椭圆形的巨大会议桌旁,已经坐满了人。
他们中,有身穿笔挺军服、肩章闪耀的军方高级将领(以周禹为代表),但更多的是穿着虽略显朴素却收拾得干净利落的常服或中山装的行政管理人员。
这些行政人员,若仔细观察,虽面容各异,年龄看似有差,但眉宇间大多带着一种相似的、经过严格训练和战火淬炼后才有的坚毅与沉稳,行动坐卧间隐约可见行伍作风。
他们正是那些在三个月前“退役”并转入政府部门的系统士兵。
尽管身份转变,他们对林禹的绝对忠诚未曾改变,此刻随着林禹的步入,所有人齐刷刷地起身,目光聚焦于他,会议室内鸦雀无声,只有空气流动的声音。
林禹面色平静,步履沉稳地走到会议桌主位坐下,周禹紧随其后,在他左手边第一个位置落座,代表着军方体系。
“都坐吧。”林禹轻轻抬手,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遍整个会议室,众人才纷纷落座。
会议首先由周禹,以总参谋部代表的身份,简要通报了近期周边军事态势、安全区扩展情况以及部队整训的成果。他的汇报条理清晰,数据准确,充分展现了总参谋部成立后的工作效率。
紧接着,由几位主要负责民事重建的委员(皆是退役系统士兵)依次起身,汇报了各自领域的工作。
人口接收与安置委员会的委员详细报告了三个月来接收幸存者的总数、安置情况、劳动力整合数据,以及隔离审查中发现的极少数问题及处理结果。
劳动与分配委员会的委员则重点阐述了基于远征机系统的贡献点制度运行情况,汇报了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以及线上交易市场的活跃度和监管措施,强调了“按劳分配”原则对重建积极性的巨大调动作用。
医疗与公共卫生委员会的委员汇报了主要医疗机构的恢复进度、药品供应状况、传染病防控体系的建立成效,以及下一阶段扩大基层医疗点覆盖的计划。
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的委员介绍了各类技能培训班的开办数量、结业人数及其对重建工作的贡献,同时汇报了中小学教育恢复的初步成果和面临的教学资源短缺困难。
工业恢复委员会的委员语气中带着振奋,汇报了小型钢铁厂、煤矿、水泥厂、化肥厂等重点工业项目的复产进度、初步产能以及对重建物资的供应情况,特别提到了在远征机辅助下,自动化生产线带来的效率提升。
农业恢复委员会的委员,报告了垦殖面积、作物种类、肥料供应保障以及对未来粮食产量的谨慎乐观预估。
每一位委员汇报时,林禹都凝神静听,偶尔会插话询问一两个关键细节,或者对某些困难做出即时指示。
他的问题往往一针见血,直指核心,显示出他对全局细致入微的把握和对远征机反馈数据的深刻理解。
整个汇报过程高效且务实,没有任何虚言赘语充分体现了新政权初期的雷厉风行。
待所有部门汇报完毕,会议室内的气氛更加凝重。
所有人都知道,本次会议的重头戏即将到来。
这时,坐在林禹右手边不远处,一位名叫李浩宇(退役系统士兵,现任新宁市复兴委员会临时协调办公室主任,以思维缜密、善于协调着称)的中年男子清了清嗓子,沉稳地开口:
“林将军,各位委员。在远征机的统筹和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宁市的重建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秩序得以确立。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事务日益繁杂,各部门协同、资源调配、重大决策等方面,逐渐暴露出多头管理、权责不清、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
为了适应新阶段重建工作的需要,更高效地整合力量,应对未来可能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更加集中统一、权责明确、反应迅速的最高行政决策与指挥体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见众人都在认真倾听,便继续道:
“为此,我谨代表临时协调办公室,并综合了多位委员的意见,正式提出一项关于新宁市复兴委员会领导体制改革的动议:建议在委员会之上,设立“最高首长” 一职,作为新宁市一切军政、民政事务的最高领导者和最终决策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