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柳市上空猎猎作响的红旗,不仅仅宣告着一座城市的解放,更标志着一条强大战略轴线的诞生。
随着桂柳市秩序初步稳定,林禹及其领导层敏锐地意识到,连接新宁、天宾、桂柳这三座城市的“新-天-桂”轴线,将成为文明复兴的真正脊梁。
接下来的三个月,工作的重心从激烈的军事清算,转向了更为宏大和艰巨的三城联动建设与整合。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旧时代的谚语,在末世背景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这关乎生存、发展与力量投射。
修复并确保新宁至天宾,再到桂柳的交通大动脉畅通无阻,被“远征”系统设定为最高优先级的战略任务。
工程兵部队、新征募的建设兵团,以及大量被系统分配了任务的幸存者,投入到了这场规模空前的交通大会战中。
首先是被破坏的公路网。
工程车辆轰鸣,清理着堵塞路段的残骸和废弃车辆。
桥梁工程师们评估着每一座受损桥梁的状况,能修复的立即加固修复,无法短期修复的则架设临时军用便桥或开辟轮渡。
在“远征”系统的精确调度下,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和人力被高效配置到最需要的节点,工程进度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推进。
但真正的战略重点,在于铁路。
铁路,以其强大的运力和相对较低的能源消耗,是维系一个工业文明血脉的关键。
新宁市方面早已将修复连接三市的铁路干线列为重中之重。
技术工人,特别是原先铁路系统的幸存员工,被系统优先识别并集中起来。
从新宁市库存和桂柳市废弃车辆中搜集来的火车头、车厢被逐一检修。
铁轨沿线,清理丧尸和土匪哨卡的行动持续进行,确保线路安全。
在“远征”系统近乎全知全能的协调下,修复工作进展神速。
损坏的铁轨被更换,塌陷的路基被填平,瘫痪的信号系统被基于“远征”网络的新型指挥系统替代。
一个月后,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
一列披挂着装甲、车头悬挂着鲜艳红旗的火车,牵引着满载粮食、药品和工程设备的车厢,缓缓驶入桂柳市临时整修完毕的火车站。
站台上,自发前来迎接的幸存者们爆发出震天的欢呼。
许多人流下了热泪,他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物资,更是重新连接起来的希望,是文明力量不可阻挡的延伸。
这列火车的成功抵达,标志着“新-天-桂”轴线的钢铁脉络正式打通。
随后,电力机车的运行也逐步恢复。
这得益于新宁市那座近乎奇迹般的核子反应堆。
稳定、充沛的电力通过紧急修复和新建的高压线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天宾和桂柳,为两座城市的重建注入了最强劲的动力。
夜晚,城市不再是漆黑一片,主要街道和安置区亮起的灯光。
交通线的打通,使得三座城市的资源禀赋得以高效整合,形成了强大的互补效应。
新宁市作为中枢,凭借其相对完整的行政体系、科技人才储备以及至关重要的核能电力,专注于高精尖技术的研发、复杂设备的制造以及统筹规划。
其原有的工业区开足马力,生产着从精密仪器到通讯设备的各种产品。
更重要的是,新宁市的特殊建筑——那座在“远征”系统指导运行的核子反应堆,提供了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这不仅让三市的工厂可以三班倒全力运转,更通过电网支撑起了天宾和桂柳的能源需求,使得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在两座城市得以重启。
天宾市,凭借其丰富的矿产和原有的工业基础,在林禹的规划和新宁市派遣干部的主导下,迅速转型为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品的供应基地。
修复的矿场重新响起开采的爆破声和机械轰鸣,高炉再次点燃,钢铁厂流淌出炽热的铁水。水泥厂、化工厂也相继恢复生产为三座城市的建设提供着最基本的“粮食”。
桂柳市,作为传统的重工业城市,拥有强大的机械制造和装备生产能力。
虽然受损严重,但其深厚的产业工人底蕴和大量保存下来的机床设备,是无可替代的财富。
在“远征”系统的精准匹配下,从新宁市运来的关键电子元件、从天宾市运来的钢材和原料,与桂柳市的技术工人相结合,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一座座工厂的车间被清理出来,机床被检修、校准,重新通电运转。
工人们,无论是原先的老技师,还是在新制度下快速学习成长的新手,在“贡献点”的激励和“为了复兴”的口号感召下,日夜奋战。
他们最初的任务是修复和改装军队缴获的受损装甲车辆、火炮,但随着产能的恢复,更宏大的目标被提上日程。
军工业的复苏,是这三座城市联动建设中最耀眼、也最核心的成就之一。
在“远征”系统提供的标准化图纸和技术支持下,桂柳市的兵工厂开始尝试小批量生产制式装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