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青溪镇,蝉鸣阵阵,仁心堂药铺后院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投下大片阴凉。苏清鸢坐在石桌旁,手里捧着一本泛黄的医书,眉头微微蹙着——前些天她遇到一位病人,心悸失眠、头晕目眩,把脉时脉象细弱,看着像是气血亏虚,可按气血双补的方子抓药后,病人症状却没缓解,这让她心里犯了嘀咕,反复翻看书本,却始终找不到症结所在。
“清鸢姑娘,又在琢磨病症呢?”周伯昌端着一壶凉茶走过来,笑着将茶杯递到她面前。他行医数十年,见多识广,早就看出苏清鸢虽有空间医书加持,实践经验也日渐丰富,但面对复杂病症时,往往会因“只看一点、不及其余”而陷入误区。此前苏清鸢曾向他请教过几次用药困惑,他便想着,要好好点拨这姑娘,把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传下去。
苏清鸢接过茶杯,叹了口气:“周老先生,我前些天遇到一个病人,脉象细弱,我判断是气血亏虚,开了补气血的方子,可病人喝了药却没效果,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周伯昌笑着问:“那病人除了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还有别的症状吗?比如舌苔是什么颜色?平时胃口怎么样?大便是否顺畅?”
苏清鸢愣了一下,仔细回想:“舌苔……我没太注意,只记得她说话有气无力,说自己最近总觉得嘴里发苦,不想吃饭,大便也有些黏腻。”周伯昌点点头:“这就对了,她不是单纯的气血亏虚,而是气血虚兼痰湿内阻。你只看脉象细弱,忽略了口苦、纳差、便黏这些痰湿的症状,一味补气血,反而会让痰湿滞留在体内,自然没效果。”
他拿起桌上的纸笔,一边写药方一边讲解:“这种情况,得先化痰湿,再补气血。你看,用茯苓、白术健脾祛湿,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待痰湿化去,再用当归、熟地补气血,这样才能药到病除。看病就像剥洋葱,得一层层看到底,不能只抓着一个症状就下结论。”
苏清鸢看着药方,又想起病人的症状,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之前只盯着脉象,忘了结合其他症状,难怪会出错。谢谢您,周老先生,您这一说,我就明白了!”周伯昌笑着摆摆手:“行医本就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年轻时也犯过不少错。你要是不嫌弃,以后常来仁心堂,跟着我观摩问诊,遇到不懂的随时问,我把我知道的都教你。”
苏清鸢又惊又喜,连忙起身道谢:“能得到您的指点,是我的福气,谢谢您!”从那以后,苏清鸢每天送完药材,都会留在仁心堂,跟着周伯昌学习。周伯昌也毫不藏私,遇到典型病例,就会详细讲解病因、脉象、用药思路,教她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病情。
有一次,一位病人捂着胸口来就诊,说自己胸闷乏力、喘不上气,苏清鸢把脉后,发现脉象沉缓,判断是气虚所致,准备开补气的方子。周伯昌却拦住她,让她仔细观察病人的舌苔——病人舌苔白腻,又问病人:“你最近是不是总吃油腻的食物?大便是不是不太顺畅?”病人连连点头:“是啊,前几天家里办喜事,吃了不少肥肉,这几天大便都黏在马桶上冲不干净。”
周伯昌这才对苏清鸢说:“你看,他这不是单纯的气虚,而是气虚兼痰湿。要是只补气,痰湿不化,气就堵在胸口,反而会加重胸闷。得先用苍术、厚朴燥湿化痰,再用党参、黄芪补气,这样才能打通气机,缓解症状。”他一边说,一边让苏清鸢给病人开方,又让她在一旁看着自己抓药、叮嘱用药禁忌,让她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还有一次,一位妇人带着孩子来就诊,孩子反复咳嗽,痰白清稀,苏清鸢把脉后,认为是风寒咳嗽,准备开祛风散寒的方子。周伯昌却让她问妇人:“孩子是不是总爱吃凉的?晚上睡觉是不是爱踢被子?”妇人说:“是啊,这孩子特别喜欢吃冰糕,晚上睡觉总踢被子,盖都盖不住。”
周伯昌对苏清鸢说:“这孩子是风寒入体,但根源在脾胃虚寒——吃太多凉食伤了脾胃,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停滞成痰,加上夜里着凉,风寒夹痰,才会反复咳嗽。得先温脾胃,再祛风寒,用干姜、白术温脾散寒,半夏、杏仁化痰止咳,再用紫苏叶、生姜祛风散寒,这样才能断根。要是只祛风寒,不温脾胃,过几天还会复发。”
苏清鸢认真地记下周伯昌的话,在心里反复琢磨:“原来每个病症背后,都可能有深层的原因,不能只看表面症状。”她把每次学到的知识都记在本子上,晚上回家后,再结合空间医书仔细研究,遇到不懂的地方,第二天就向周伯昌请教。
周伯昌见她学得认真,悟性又高,心里很是欣慰,不仅教她诊病用药,还教她药材炮制的技巧。有一次,苏清鸢发现自己炮制的当归,药效总比仁心堂的差一些,周伯昌就特意给她演示当归的炮制过程:“当归用酒蒸,不仅能增强活血的功效,还能去除腥味。蒸的时候,酒要没过当归,蒸一个时辰后,再晒干,这样炮制出来的当归,颜色红润,药效也更好。”他一边演示,一边讲解火候、时间的把控,让苏清鸢亲手操作,直到她掌握为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