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傍晚,李三看到村民们将玉米秸秆当柴烧,忍不住上前说道:“老丈,这秸秆别烧了,埋在地里能当肥料,让土地更肥沃,明年庄稼能长得更好。”他一边说,一边捡起一根秸秆,“您看,这秸秆里有养分,埋进土里腐烂后,能让小麦长得更壮,还能减少病虫害。”
老农将信将疑,第二天试着在自家地里埋了些秸秆。苏清鸢得知后,特意来到张村,查看李三所说的“秸秆还田”方法,发现这确实是改良土壤的好办法,便让李三教其他村民和俘虏使用。李三也不藏私,耐心地教大家如何将秸秆切碎、翻埋入土,还根据不同的庄稼,调整秸秆的用量。
三个月后,张村的玉米长势喜人,尤其是李三种的那几亩地,玉米秆比旁人的高出一截,叶片翠绿肥厚,结出的玉米棒也格外饱满。萧玦巡查时看到这一幕,当即决定免了李三的看管,让他协助农桑官,前往其他村落指导百姓耕作。
接到通知的那天,李三激动得彻夜未眠。他特意换上了一身干净的粗布衣服,来到萧玦面前,深深鞠了一躬:“多谢大人给我改过的机会,我这辈子都好好种地,再也不做伤天害理的事!以后不管哪个村需要帮忙,我都愿意去,就算累点苦点,心里也踏实!”
萧玦拍了拍他的肩膀,笑着说:“好好干,只要你真心为百姓做事,百姓们自然会认可你。”
此后,李三果然不负所望。他带着农桑官走遍了蓟州周边的村落,教百姓们“秸秆还田”“作物轮作”等耕种技巧,还帮着解决了不少耕作中的难题。百姓们渐渐忘了他曾是土匪,都亲切地称他“李师傅”,有的还特意邀请他到家里吃饭,给他送自家种的蔬菜。
其他改过自新的俘虏也深受鼓舞,纷纷在地里埋头苦干。有的学会了制作农具,有的擅长灌溉,还有的跟着赤脚医生学习基础医术,慢慢融入了村落的生活。到了秋收时节,这些俘虏种的庄稼都获得了丰收,他们拿着分到的粮食,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他们靠自己的双手换来的成果,比抢来的财物更让人心安。
萧玦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丰收的景象,又看了看远处劳作的俘虏和百姓,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清剿匪患只是手段,让这些人改过自新、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真正的目的。而这,也为燕云的稳定与发展,又添了一份坚实的力量。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燕云的土地上,映照着沉甸甸的庄稼,也映照着人们脸上幸福的笑容。曾经的匪患之地,如今变成了丰收的田野;曾经的失足之人,如今变成了勤劳的农户——燕云的改变,正一点一滴地发生着,朝着更好的未来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