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纷纷看向窗外,又低头看着黑板上的字,小脸上满是认真。王小虎举起手,大声说:“先生,我知道!‘水’字就像咱们村边的小河,弯弯曲曲的!”先生笑着点头:“小虎说得对!读书就是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咱们看到的、听到的结合起来,就能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萧玦与苏清鸢站在教室外,透过窗户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萧玦轻声对苏清鸢说:“你看,孩子们多渴望知识。咱们建学堂、请先生,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认字,更是为了在他们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读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燕云的命运。”
苏清鸢点点头,目光落在教室角落的一个小男孩身上。男孩穿着单薄的衣裳,却坐得笔直,手里拿着一支用布条缠好的铅笔,正认真地在纸上临摹“山”字。她知道,这个男孩是村里的孤儿,靠乡亲们接济长大,如今能走进学堂,是蒙学扩充给了他新的机会。“咱们还要多关注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要让他们能上学,还要让他们能安心上学。”苏清鸢说,“可以在学堂里设立‘助学基金’,给家里特别困难的孩子提供衣服、鞋子,让他们不用为生活发愁。”
萧玦立刻同意:“这个提议好,我让人尽快落实。另外,还要定期考核先生的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学到真知识,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傍晚时分,萧玦与苏清鸢离开王家堡时,学堂的放学铃响了。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跑出学堂,有的嘴里还念叨着刚学的汉字,有的则拿出先生布置的作业,向父母请教。王家堡的村支书王大叔拉着萧玦的手,感激地说:“王爷、王妃,你们为孩子们想得太周到了!以前咱们村没学堂,好多孩子长大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好了,孩子们能读书了,将来就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萧玦笑着说:“这是咱们共同的心愿。只要百姓们支持,孩子们努力,用不了几年,燕云就会涌现出更多有学问的人,到时候无论是发展农业、商业,还是建设家乡,都能有更多人才可用。”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蒙学馆的屋顶上,也洒在孩子们欢快的身影上。学堂里的书声渐渐平息,却在百姓们的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在蓟州、在凉州、在并州……一座座蒙学馆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路,也照亮了燕云的未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蒙学馆的书声成为了燕云最动听的声音。孩子们在先生的教导下,不仅学会了认字、写字,还知道了“孝亲敬长”“爱国爱家”的道理;家长们也渐渐重视起教育,有的主动到学堂帮忙打扫卫生,有的则给孩子们讲故事,配合先生教学。燕云的教育,正以蒙学扩充为起点,一步步走向普及,走向繁荣。
苏清鸢后来再去蒙学馆时,看到孩子们已经能熟练背诵《三字经》,还能写出工整的汉字。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拿着自己写的“燕云真美”四个字,跑过来递给苏清鸢:“王妃,您看我写得好不好?将来我要写很多很多字,赞美咱们的燕云。”
苏清鸢接过纸条,看着上面稚嫩却工整的字迹,眼中满是感动。她知道,这些孩子就是燕云的未来,他们手中的笔,不仅能写出优美的文字,更能画出燕云更加美好的明天。学堂里的书声,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希望的传承——这份传承,将支撑着燕云一步步走向更繁荣、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