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新建工厂,王府还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百姓长期稳定就业,必须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此,萧玦与苏清鸢专门组织了“职业技能培训营”,根据各工厂的需求,开设造纸、印染、酿酒等针对性课程,邀请经验丰富的工匠与技师担任讲师,免费为百姓提供培训,考核合格后直接推荐到对应工厂就业。
培训营设在蓟州惠民坊内,每期培训时长半个月,分为理论讲解与实操训练两部分。造纸课程中,讲师会详细讲解原料分类、浸泡时间、蒸煮温度等关键技术,还会手把手教学员抄纸、压榨、晾晒;印染课程则从染料制作开始,教学员如何用植物提取染料,如何设计花纹、染色固色;酿酒课程则涵盖粮食挑选、发酵工艺、蒸馏技术等,确保学员能掌握完整的生产流程。
李二牛就是通过培训营进入造纸厂的。他报名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担心学不会技术,没想到讲师们格外耐心,不仅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理论,还让他反复练习实操,“刚开始抄纸,竹帘总控制不好,师傅就站在我旁边,手把手教我调整力度,练了三天终于学会了”。培训结束考核时,李二牛的抄纸速度与质量都达到了标准,顺利被造纸厂录用,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他特意去镇上给培训讲师买了一斤茶叶,“要是没有培训营,我这辈子都学不会这么好的手艺”。
像李二牛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35岁的张大姐,丈夫早年去世,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生活艰难,报名参加了印染培训后,学会了植物染色技术,进入并州印染厂工作,每月能挣3两银子,“现在能靠自己的手艺养活孩子,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50岁的王大叔,之前靠砍柴为生,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参加酿酒培训后,学会了发酵工艺,在凉州酿酒厂负责原料发酵,工作轻松,收入稳定,“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学新本事,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随着新工厂陆续投产与技能培训的推进,燕云的就业市场愈发红火。蓟州造纸厂投产后第一个月,就接到了燕云各州县蒙学、官府的纸张订单,为了满足需求,工厂计划再招募30名工人;并州印染厂生产的蓝印花布,不仅在本地热销,还吸引了匈奴商人前来采购,工厂扩大生产规模,新增岗位50余个;凉州酿酒厂酿造的高粱酒,口感醇厚,深受百姓喜爱,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需要招募更多工人负责酿酒、灌装、搬运。
这日,萧玦与苏清鸢来到并州印染厂,查看生产情况。印染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染色——有的将白布浸泡在蓝色染料中,有的用刻好花纹的油纸在布上拓印,有的将染好的布挂在晾晒架上,一排排蓝白相间的花布在阳光下随风飘动,像一片蓝色的海洋。厂长看到两人,连忙上前汇报:“目前厂里有工人80名,都是通过培训营招来的,技术都很熟练。上个月生产花布500匹,全部卖完,这个月订单增加到800匹,打算再招20名工人。”
苏清鸢走到一位正在拓印花纹的女工身边,看着她熟练地将油纸模板铺在白布上,用刷子蘸着染料均匀涂抹,问道:“这个花纹是你设计的吗?真好看。”女工笑着回答:“回王妃,这是我和几个姐妹一起设计的,借鉴了咱们燕云的花草图案,没想到很受欢迎,匈奴商人还特意订了这种花纹的布呢!”
萧玦则来到晾晒区,看着工人将染好的花布整齐地挂在架子上,对厂长说:“要注重产品质量,染料要选用天然植物,确保布料安全无害;还要鼓励工人创新,设计更多新花纹、新颜色,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厂长连连点头:“请王爷放心,我们已经成立了设计小组,专门研究新花纹,还打算尝试用红花、紫草提取红色、紫色染料,丰富产品种类。”
离开印染厂时,夕阳已经西斜,厂区内依旧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余晖中显得格外动人。萧玦与苏清鸢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厂房,心中满是欣慰。苏清鸢轻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百姓有了稳定工作,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为燕云的发展做贡献,这种‘就业增收—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萧玦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这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引进新产业,开办更多工厂,比如制鞋厂、家具厂,让百姓有更多选择;同时,要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让更多人掌握技能,实现就业。总有一天,燕云的百姓都能有活干、有钱挣,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
马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远处的村庄里升起了炊烟,偶尔传来几声孩童的欢笑声。工坊里的忙碌,不仅为燕云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带来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在机器旁认真工作的身影,那些拿到工资时满足的笑容,那些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神,都在诉说着燕云的变化,也在描绘着燕云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就业岗位的不断拓展,燕云的百姓生活渐渐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贫困家庭的土屋换成了瓦房,孩子们穿上了新衣服,走进了蒙学;市集上的商铺越来越多,百姓的购买力不断提升;甚至连边境的互市,也因燕云手工业产品的丰富,吸引了更多商人前来贸易。工坊里的忙碌,像一股强劲的动力,推动着燕云朝着“富庶、安稳、繁荣”的目标不断前进,也让燕云的百姓,在忙碌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