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元年冬,一场瑞雪覆盖了大靖的山川田野,也让“官办蒙学”的种子在冻土中悄然孕育。萧玦与苏清鸢坐在太和殿的暖阁内,看着案上各地蒙学建设的奏报,眉头微蹙——虽已下旨推广官办蒙学,但偏远地区仍有不少农户因贫困、观念陈旧,不愿送孩子入学,蒙学普及进度远未达预期。
“百姓多有‘读书无用’的偏见,认为孩子不如在家放牛、种地实在。”苏清鸢轻叹一声,“尤其是偏远地区,农户生计艰难,让孩子入学就少了一个劳动力,自然抵触。”
萧玦点头,语气坚定:“要改变这局面,需用政策撬动。朕与你推出‘劝学政策’:凡送适龄儿童(六至十二岁)入学的农户,减免半年赋税;蒙学教师由官府统一发放俸禄,月俸不低于五两白银,再配给粮米、布匹,确保待遇优厚,让先生们能安心教学。”
这道“劝学政策”如惊雷般传遍全国,瞬间点燃了农户送子入学的热情。对于普通农户而言,半年赋税的减免相当于多收了半亩地的粮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而教师待遇的提升,也吸引了不少饱学之士投身蒙学教育,尤其是燕云书院的学子们,纷纷主动请缨,前往偏远地区任教。
政策推行的同时,蒙学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平原地区,官府修缮废弃的祠堂、庙宇作为蒙学学堂;而在西北、西南等偏远山区,苏清鸢特意下令,让当地官府就地取材,用粗壮的木材搭建简易学堂——屋顶铺着茅草,墙壁糊着黄泥,屋内用木板搭成桌椅,虽简陋却干净整洁,足以遮风挡雨。
西北边陲的月牙村,便是其中之一。这里地处戈壁边缘,土地贫瘠,百姓多以放牧、耕种为生,世代目不识丁。苏清鸢派来的燕云书院学子林先生,带着两名助手,与村民们一起搭建学堂。村民们起初并不积极,认为“读书不如放牛”,林先生便一边干活,一边劝说:“孩子们读书能识文断字,将来能算清账目、看懂官府告示,甚至能通过科举做官,改变全家的命运啊!”
学堂建成那日,村里只来了十几个孩子。林先生没有气馁,每天按时开课,教孩子们读书、写字、算术。朗朗的读书声顺着风飘出学堂,传到了村外的牧场上,也飘进了牧童王小二的耳朵里。
王小二今年八岁,家里只有一位体弱多病的母亲,靠放牛维持生计。他从小就羡慕那些能识字的人,常常躲在村口的老树下,看路过的商人算账、读信。蒙学建成后,他每天放牛时,都会把牛赶到学堂窗外的草地上,趴在窗台上,偷偷听林先生讲课。先生教的每一个字、每一道算术题,他都默默记在心里,回到家后,用树枝在地上反复书写、演算。
有一次,林先生讲《三字经》,王小二听得入了迷,没注意牛群走远,踩坏了村里李老汉的庄稼。李老汉找上门来,对着王小二的母亲大发雷霆,要求赔偿。王小二又怕又急,眼泪直流,却倔强地说:“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想听课……”
这件事传到了前来巡查蒙学的苏清鸢耳中。原来,苏清鸢放心不下偏远地区的蒙学普及情况,特意带着几名官员,亲自前往西北考察。得知王小二的事后,她立刻让人备了礼物,来到王小二家。
破旧的土坯房里,王小二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写着林先生教的字。看到苏清鸢一行人,他吓得赶紧站起来,手足无措地低着头。苏清鸢走上前,轻轻抚摸着他的头,温柔地问:“孩子,你很喜欢读书吗?”
王小二抬起头,眼中闪烁着渴望的光芒,用力点头:“喜欢!先生教的字可有意思了,我想读书,想认识更多的字,想让娘过上好日子!”
苏清鸢的心被深深触动了。她拿出一套崭新的课本、一支毛笔和一方砚台,递给王小二:“从今天起,你就正式入学吧,学费全免,先生还会给你单独补课。以后要好好读书,不要辜负了自己的心意。”
她又转身对王小二的母亲说:“大嫂,孩子爱读书是好事,将来必有出息。官府会减免你家半年赋税,还会给你送些粮食和药材,你就安心让孩子上学吧。”
王小二的母亲感动得热泪盈眶,拉着王小二跪地磕头:“多谢皇后娘娘!多谢皇后娘娘给孩子指了一条明路!”
消息传遍月牙村,村民们深受触动。原来皇后娘娘如此重视孩子读书,连家境贫寒的王小二都能免费入学,还能为家里减轻负担。第二天,学堂里就多了几十个孩子,窗台上再也没有了趴着听课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教室里坐得满满当当的学生。
王小二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总是第一个到学堂,最后一个离开。他聪明又刻苦,林先生教的内容,他很快就能掌握,还常常主动帮助其他学习困难的同学。苏清鸢离开前,特意嘱咐林先生:“这孩子是块读书的好料,一定要好好培养。”
在“劝学政策”的激励和苏清鸢的亲自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偏远地区建起了蒙学,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走进了学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