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三年暮春,江南草长莺飞,京城繁花似锦。全国千所官办蒙学与三十座女子蒙学的校园里,传来阵阵清脆的读书声,与往年不同的是,这读书声中多了几分鲜活的烟火气——孩子们不再只埋头背诵《三字经》《百家姓》,手中还多了两本崭新的教材:《蒙学算术》与《蒙学医理》。这是苏清鸢历时半年,牵头太医院、农桑司与翰林院官员共同编撰的实用蒙学教材,旨在让孩子们在启蒙阶段,学到能落地、能应用的生活知识与技能,让蒙学教育真正服务于民生。
自官办蒙学与女子蒙学推广以来,苏清鸢始终关注着教学内容的优化。“启蒙教育,不仅要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明辨是非,更要教他们实用的知识,让他们将来能立足社会、帮衬家庭。”长乐宫暖阁内,苏清鸢翻阅着各地蒙学的教学汇报,对翰林院学士周崇文说道,“如今蒙学多以经史子集为主,虽能涵养品德,但对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而言,缺乏实操性。农户家的孩子需要会算术,才能核算粮食产量与赋税;寻常人家的孩子需要懂医理,才能应对日常小病小痛。”
周崇文深表赞同:“皇后娘娘所言极是。前朝蒙学多为贵族子弟所设,教学内容脱离民生,如今我大靖蒙学惠及寒门子弟,确实需要编撰一套贴合生活、浅显易懂的实用教材。”
随后,苏清鸢组建了教材编撰团队:邀请太医院御医编撰《蒙学医理》,农桑司官员与算术能手编撰《蒙学算术》,翰林院官员负责文字润色与排版,确保教材既实用又符合蒙学孩童的认知水平。
编撰《蒙学算术》时,团队摒弃了传统算术教材中晦涩难懂的术语与复杂的算题,转而以生活场景为切入点。“孩子们对抽象的数字不敏感,但对‘买卖粮食’‘丈量土地’‘分家产’这些日常事务却很熟悉。”农桑司员外郎陈默,出身佃农家庭,深知寒门子弟的学习需求,“我们要把算术知识融入这些场景中,让孩子们在学算术的同时,也能明白其中的生活道理。”
经过反复打磨,《蒙学算术》最终确定了十个章节,涵盖加减乘除、比例换算、面积体积计算等核心内容。开篇第一章“粮食买卖”,便以“农户卖麦,一石麦价银五钱,卖三石麦可得银多少?”“买二斗米需银三钱,买五斗米需银多少?”等实际问题,教孩子们学习乘法与比例换算;“丈量土地”章节,通过“长方形田地长三丈、宽两丈,面积是多少?”“三角形菜地底四丈、高两丈,可种多少株玉米?”等问题,教孩子们计算面积,并结合农桑知识,让算术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
教材中还穿插了许多趣味算题,如“一群孩童分苹果,每人分三个多两个,每人分四个少一个,问有多少孩童、多少苹果?”,以故事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材配有插图,用简单的线条画出粮食、田地、钱币等,帮助孩子们理解题意,让枯燥的算术变得生动有趣。
而《蒙学医理》的编撰,则以“预防为主、简易治疗”为核心。太医院御医们筛选了乡村常见的感冒、咳嗽、腹泻、蚊虫叮咬、外伤出血等病症,详细介绍了病因、症状、预防方法与简易治疗手段。“蒙学孩童年纪尚小,无法掌握复杂的医术,我们重点教他们识别常见草药、简单的急救方法与日常保健知识。”太医院院判李御医说道。
教材中,每一种草药都配有清晰的插图与简单的文字描述,如“艾草:叶呈羽状分裂,表面有白色绒毛,性温,可驱蚊、艾灸治关节痛”“薄荷:叶对生,有清凉香气,性凉,可泡茶治感冒、提神醒脑”“蒲公英:花呈黄色,种子有白色绒毛,可清热解毒、治咽喉肿痛”。同时,介绍了许多实用的小妙招,如“感冒初期,用生姜+红糖煮水喝,可驱寒解表”“腹泻时,用炒米煮水喝,能健脾止泻”“蚊虫叮咬后,用薄荷汁涂抹,可止痒消肿”。
苏清鸢特别关注女子蒙学的需求,在《蒙学医理》中增设了“妇幼保健”章节,介绍了儿童常见疾病的护理与女性日常保健知识,如“小儿积食,可顺时针按摩腹部”“经期腹痛,可用热水袋热敷小腹”等,让女孩子们学到能照顾自己与家人的实用技能。
教材编撰完成后,苏清鸢亲自审阅,逐字逐句修改,确保语言浅显易懂、内容准确实用。“这两本教材,要让七岁孩童能看懂,十岁孩童能应用。”她强调道。随后,朝廷下令国子监刊印,首批印刷十万套,通过驿站系统,迅速发放至全国所有官办蒙学与女子蒙学。
教材抵达各地蒙学后,立刻引发了轰动。老师们捧着崭新的教材,爱不释手;孩子们看着插图生动的课本,好奇不已。
江南苏州府的女子蒙学内,先生沈若薇正拿着《蒙学医理》,给女孩子们上第一堂医理课。“今日我们学‘驱蚊香囊的制作方法’。”沈若薇翻开教材,指着插图中的艾草与薄荷,“夏天蚊虫多,叮咬后又红又痒,还可能传播疾病。这香囊用艾草、薄荷、丁香等草药制成,既能驱蚊,又能提神醒脑,做法很简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