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30章 萧玦处理灾害救助,灵活变通暖民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30章 萧玦处理灾害救助,灵活变通暖民心

在杭州灾区,抢修堤坝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士兵与百姓们齐心协力,扛着沙袋、推着独轮车,在被冲毁的堤坝缺口处填土、夯实。萧玦派来的工部官员现场指挥,根据堤坝的受损情况,制定了科学的抢修方案,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加快了抢修进度。

“大家再加把劲!堤坝早日修好,洪水就能早日退去,我们就能早日回家种地了!”一位年长的士兵大声喊道。百姓们深受鼓舞,尽管浑身泥泞、疲惫不堪,却依旧干劲十足。一位老农感慨道:“往年受灾,官员们只会催缴赋税,哪会像现在这样,又送粮食又帮我们修堤坝。陛下和皇后娘娘真是把我们百姓放在心上啊!”

灾后防疫工作也同步展开。苏清鸢派来的医官们一到灾区,便立刻投入工作。他们分成几组,前往各个临时安置棚,为百姓发放防疫汤药,讲解防疫知识;对洪水浸泡过的水源进行消毒,将腐烂的动植物尸体集中掩埋,撒上石灰;为受伤的百姓处理伤口,发放消炎药膏。

在苏州的一个临时安置棚里,医官赵大夫正为一位受伤的孩童包扎伤口。孩童的腿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伤口已经化脓,赵大夫先用清水清洗干净,再涂上消炎药膏,最后用绷带仔细包扎好。“孩子还小,伤口一定要注意清洁,每天换药,不能沾水。”赵大夫叮嘱孩童的母亲,“这是防疫汤药,每天让孩子喝一碗,能预防生病。”

孩童的母亲连连道谢:“谢谢大夫,谢谢皇后娘娘派你们来,不然我的孩子可就危险了。”

医官们还发现,部分百姓因饮用了洪水浸泡过的生水,出现了腹泻、呕吐等症状。他们立刻在安置棚旁熬制清热止泻的汤药,让患病的百姓服用,同时反复强调“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勤洗手”的重要性。在医官们的努力下,灾区没有出现大规模瘟疫,仅有的几例小病也很快得到了控制。

随着堤坝逐渐修复,洪水开始慢慢退去。萧玦又下令,从户部拨款,为受灾百姓发放重建房屋的补贴,同时调运种子、农具,帮助百姓尽快恢复生产。地方官员组织百姓清理田间的淤泥,补种庄稼;对于房屋被毁的百姓,官员们协助他们选址、重建,确保他们能在入冬前住进新房。

九月初,江南的洪水基本退去,受灾地区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临时安置棚里的百姓陆续返回家园,田间地头又出现了耕种的身影,重建房屋的工匠们也忙得热火朝天。

苏州知府上奏朝廷:“陛下,在您的英明决策与皇后娘娘的悉心部署下,我府救灾工作成效显着。救灾粮按时发放,无一人因灾饿死;堤坝抢修及时,灾情未进一步扩大;灾后防疫得力,未爆发瘟疫。目前百姓已陆续返家,开始重建家园、补种庄稼,预计明年秋收即可恢复元气。”

杭州、湖州等地的奏报也陆续送达京城,内容与苏州大同小异。此次救灾,因决策及时、措施灵活、部署周密,受灾百姓不仅没有流离失所,反而在朝廷的帮助下,迅速恢复了生产生活,民心愈发凝聚。

百姓们纷纷传颂着萧玦与苏清鸢的功德。有百姓自发组织,为萧玦与苏清鸢立起了“爱民如子”的牌匾;有的百姓则将自己补种的第一批粮食晒干后,派人送往京城,表达感激之情。一位老农在给朝廷的信中写道:“往年受灾,我们只能四处乞讨,流离失所。如今陛下不仅给我们送粮食、修堤坝,还免了我们的赋税,皇后娘娘派医官来保护我们的健康。有这样的好皇帝、好皇后,我们就算遇到灾害,也不怕了!”

御书房内,萧玦与苏清鸢看着各地的奏报与百姓的感谢信,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此次救灾能如此顺利,多亏了陛下的灵活变通。”苏清鸢说道,“按实际人数发放粮食,免去受灾地区赋税,这些举措都说到了百姓的心坎里,让百姓感受到了朝廷的温暖。”

萧玦摇摇头:“治国理政,本就该因地制宜、灵活变通。灾情瞬息万变,不能墨守成规,只有真正为百姓着想,才能把事情办好。”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此次救灾也让朕明白,要进一步完善灾害预警与救助机制,在各地建立灾害储备库,提前储备粮食、药材、物资,一旦发生灾害,能第一时间展开救助,最大限度减少百姓损失。”

苏清鸢深表赞同:“陛下所言极是。我们还可以组织百姓学习防灾知识,修建更坚固的堤坝、房屋,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只有未雨绸缪,才能在灾害来临时从容应对,更好地保护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映照出萧玦与苏清鸢坚毅而温暖的身影。此次江南洪涝救灾,萧玦以百姓为重,灵活变通的救灾举措,不仅成功化解了灾情,更温暖了民心;苏清鸢的灾后防疫部署,则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大靖的百姓愈发安居乐业,景和盛世的根基也愈发牢固,一幅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画卷,在大靖的土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