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古言 > 锦绣空间:农门医女携宝闯古代 > 第632章 西域通商带动手工业,产销两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32章 西域通商带动手工业,产销两旺

章程推行后,江南丝绸业的秩序很快得到规范。以次充好的作坊被协会除名,原料价格趋于稳定,坊主们不再为争抢订单相互压价,而是将精力放在提升工艺、创新纹样上。沈万山带领协会成员改良织机,提高生产效率,还组织工匠研究西域流行的纹样,推出了“胡风云锦”系列,在西域市场大受欢迎。西域商人也乐于与协会合作,因为他们能买到质量有保障、价格合理的丝绸,省去了与众多坊主逐一洽谈的麻烦。

景德镇的瓷窑协会也很快发挥了作用。协会统一了陶土采购渠道,避免了窑主之间的恶性争抢;制定了瓷器质量检测标准,确保每件出厂的瓷器都符合要求;还设立了“创新奖励基金”,鼓励工匠研发新的器型与纹样。王景明的“瓷韵斋”凭借西域风格瓷器的创新,获得了协会的奖励,更带动了更多窑主投身创新,景德镇瓷器的种类日益丰富,质量不断提升,在西域市场的口碑越来越好。

工坊协会的成立,让手工业的发展走上了良性轨道。江南丝绸的产量与质量同步提升,今年的贸易额较去年增长了五成;景德镇瓷器不仅在西域畅销,还通过波斯商队远销欧洲,为朝廷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手工业的兴旺,不仅增加了就业,让数以万计的百姓有了生计,更提升了大靖的国力与影响力。西域商人提起大靖的丝绸、瓷器,无不称赞有加,越来越多的胡商慕名而来,推动了边境贸易的进一步繁荣。

冬日的江南,虽然寒冷,却挡不住丝绸作坊的热闹。织工们坐在织机前,手指灵活地穿梭,五彩的丝线在织机上交织成精美的纹样,即将踏上前往西域的旅程。景德镇的瓷窑里,烈火熊熊,一件件带着东西方文化交融印记的瓷器,正在窑火中慢慢成型。而在遥远的西域通商口岸,大靖的丝绸、瓷器被装上骆驼,运往异国他乡,换回香料、良马与珠宝,实现了贸易的共赢。

景和三年的这场手工业变革,不仅是通商繁荣的必然结果,更是朝廷与民间共同努力的成果。工坊协会的设立,让无序的竞争变成了有序的合作,让手工业者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更让大靖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正如萧玦在朝堂上所言:“手工业兴,则通商旺;通商旺,则国家富。二者相辅相成,方能让大靖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而这蓬勃发展的手工业,也成为了大靖盛世的生动注脚,见证着丝绸之路的再次繁华,书写着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