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甚至聘请了一位科幻作家作为公司的“常驻未来学家”,他的任务就是“胡思乱想”,描绘十年、二十年后的技术与社会图景,挑战公司现有的所有战略假设。
这些来自完全不同世界的思维碰撞,像一颗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荡起层层创新的涟漪。
六、 活力的回归与新的平衡
“活力重启”计划并非立竿见影,其过程也充满了混乱和不确定性。X-Lab的第一个项目在折腾了九个月后宣告失败;“20%时间”里产生的大部分想法最终被证明没有商业价值;内部创投孵化的十几个项目,只有一个看到了商业化的曙光。
但是,变化确实在发生。
一种久违的、兴奋的“躁动”感又开始在办公室里弥漫。茶水间和食堂里,关于新想法、新技术的讨论再次变得热烈。那几个拿到“内部创投”资金的年轻人,虽然项目前景未卜,但眼中重新燃起了创业初期那种不顾一切的光芒。
更重要的是,一些在“特区”内经过初步验证的微创新,开始反向注入主营业务。一个在X-Lab中开发的、用于数据可视化的全新交互模式,被社区服务事业部看中并采纳,极大地提升了老年用户的体验。
陈默在一次管理层复盘中说:“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回到早期那种混乱无序的状态。规范是我们抵御风险的铠甲,是我们高效运营的基础。但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学会穿着这身铠甲,依然能跳出灵活的舞步。规范与活力,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需要我们动态驾驭的张力。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一个‘秩序与混沌的混合体’。”
从压抑活力到主动重启活力,“智伞”在组织管理的认知和实践上,完成了一次螺旋式的上升。他们不再试图消灭不确定性,而是学会与不确定性共舞,甚至主动拥抱不确定性,从中汲取进化的能量。这片在规范土壤上重新培育出的创新森林,虽然林木尚幼,却已然显露出不同于野蛮生长的、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