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约定好在市中心的一家茶馆见面。李思成挂断电话后,迅速起身,简单整理了一下衣服,便急匆匆地出门了。
此时,正值下班高峰期,街道上车水马龙,拥堵不堪。李思成坐在车里,看着前方一眼望不到头的车龙,心急如焚。他不停地看着手表,嘴里小声嘟囔着:“快点,快点啊……” 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城市的街道上,给一切都镀上了一层金黄,可李思成却无心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好不容易赶到茶馆,李思成远远地就看到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拿着一本书,正静静地看着。他快步走过去,礼貌地问道:“请问您是陈清远陈老吗?”
老者抬起头,微笑着看着李思成:“你就是李思成吧?快坐,快坐。”
李思成在陈老对面坐下,看着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心中充满了感激:“陈老,真的太感谢您能抽出时间见我。” 说话时,他微微前倾身体,双手交叠放在膝盖上,眼神专注地看着陈老,不放过对方任何一个表情。
陈老摆了摆手:“不用这么客气。我也是对民俗文化感兴趣,既然能帮上忙,何乐而不为呢?”
服务员端上两杯热气腾腾的茶,茶香袅袅升腾,弥漫在两人之间。陈老轻轻抿了一口茶,缓缓说道:“李先生,我听说您想打造一个 1982 年的乡镇环境?”
李思成点了点头:“是的,陈老。我儿子现在被家里宠坏了,游手好闲,无恶不作,我想让他在那种艰苦的环境中磨砺一下,说不定能改变他的习性。” 回答时,他的右手在茶杯边缘轻轻转动,眼睛始终盯着陈老,试图从对方的反应中捕捉到哪怕一丝有用的信息。
陈老微微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想法倒是挺新颖,不过要打造一个高度还原的 1982 年乡镇,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建筑风格、生活设施,到人们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精准无误。”
李思成认真地听着,不住地点头:“陈老,这正是我头疼的地方。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但总觉得不够全面,所以才想向您请教。” 说着,他从包里拿出笔记本和笔,笔尖轻敲着纸面,随时准备记录。
陈老放下茶杯,眼神变得专注起来:“首先,1982 年的乡镇建筑,大多是砖混结构的平房,屋顶是瓦片,墙壁是灰白色的。房子前面一般会有个小院,用篱笆围着,里面种着一些蔬菜和花卉。道路呢,多是泥土路或者砂石路,不像现在都是水泥路。” 陈老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
李思成听得入神,手中的笔快速地在笔记本上舞动,每写下一个字,他都会停顿一下,再次确认陈老的表述,仿佛生怕遗漏任何一个关键信息。“陈老,您说得太详细了,太有用了。那生活设施方面呢?” 他一边记录,一边问道,眼睛在笔记本和陈老之间快速切换。
“1982 年的时候,乡镇里还没有普及自来水,人们大多是从井里打水。照明主要靠电灯,但也有一些地方还在用煤油灯。家用电器很少,有个电视机那都是稀罕物,而且大多是黑白的。” 陈老回忆着说道,眼神中透着一丝怀念。
李思成一边记录,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那个年代乡镇的画面:“那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民俗风情呢?” 他的左手轻轻托着下巴,身体更加前倾,似乎这样能更近距离地接收陈老传达的信息。
“那个时候,乡镇里的人们生活节奏很慢,邻里之间关系很融洽。农忙的时候,大家会互相帮忙。到了晚上,聚在一起聊天、下棋。逢年过节,有很多传统的习俗,比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走亲戚;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 陈老滔滔不绝地说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李思成越听越兴奋,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舞动着。他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每一个细节都让他看到了拯救晓聪的希望。“陈老,您真是帮了我的大忙了!这些信息对我来说太宝贵了。” 李思成感激地说道,脸上洋溢着激动的神情,同时双手下意识地将笔记本往自己身前拉了拉,像是在守护着一份无比珍贵的宝藏。
陈老笑着摆了摆手:“不用谢,能为您的计划出一份力,我也很高兴。不过,李先生,我还是要提醒您,这个计划实施起来难度很大,您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李思成坚定地点了点头:“陈老,我知道。但为了我儿子,再大的困难我也会克服。” 说话时,他用力地点头,眼神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两人又聊了许久,直到夜幕降临,茶馆里的灯光渐渐亮了起来。李思成看了看手表,发现已经很晚了,这才起身向陈老告辞:“陈老,今天真的太感谢您了,耽误您这么长时间。以后要是还有问题,我能再请教您吗?” 他一边说着,一边小心地将笔记本放进包里,拉上拉链时还特意检查了一下,确保笔记本被妥善收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