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沉思片刻,书房里静得能听到窗外鸟儿的鸣叫声。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的尘埃在光柱里飞舞。他对刘御史说:“此事非同小可,关乎国计民生,也关乎一位朝廷官员的清白,我不便妄下结论。你还是把奏折呈给陛下圣裁吧,相信陛下圣明,自有明断。” 他的语气不咸不淡,听不出是支持还是反对。
刘御史虽然有些失望,没能得到长孙无忌的明确支持,心里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凉了半截,但也知道能让他同意把奏折呈给李世民,已经算是不小的进展了。至少长孙无忌没有明确反对,这就给了他机会。他连忙躬身应道:“是,下官遵命。多谢太尉大人指点,下官这就去办。”
看着刘御史离去的背影,长孙无忌拿起那封奏折,又看了一遍,眉头依旧没有舒展。他知道,这封奏折一旦递上去,必然会在朝堂上引起激烈的争论。支持李杰的人会说他是革新除旧,利国利民;反对他的人则会借这封奏折大做文章,攻击他结党营私,危害国家。李世民的态度将决定李杰的命运,也将决定贞观犁的未来,甚至可能影响到大唐的农业政策走向。
他走到窗前,推开窗户,望着外面湛蓝的天空,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悠闲自在。庭院里的几棵松树在风中轻轻摇曳,发出 “沙沙” 的声响。他心中思绪万千,像一团乱麻。作为辅政大臣,他既希望大唐能够日新月异,蓬勃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又担心改革的步伐太快,会引发不必要的动荡,动摇国本。李杰就像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给大唐带来了新的气象,但也带着几分锋芒毕露,不懂收敛,容易招人嫉恨。如何引导这颗新星,让他既能发光发热,为大唐做出贡献,又不灼伤他人,不引发太大的风波,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书房里静悄悄的,只有他自己的呼吸声和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声。长孙无忌拿起朱笔,在奏折上轻轻圈了几个字,正是 “三百六十家犁铺倒闭” 和 “农技队实为私人武装” 这两处。然后他放下笔,重新坐回书案后,闭上眼睛,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知道,一场关于贞观犁的风暴,即将在朝堂上拉开序幕。而他,作为李世民最信任的大臣之一,将在这场风暴中,扮演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他的态度很可能会影响到最终的结局。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