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33言情!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33言情 > 历史 > 从胡椒到蒸汽机的大唐传奇 > 第228章 熬制的火候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皂坊的院子里,青灰色的砖块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每一块砖缝都被清扫得干干净净,连一丝杂草的影子都找不到,仿佛被人用细毛刷仔细打理过一般。三口崭新的大铁锅稳稳地架在特制的灶台之上,铁锅的边缘被铁匠反复打磨,光滑得能映出人影,乌黑的锅身泛着冷冽的金属光泽,一看便知是用上好的精铁锻造而成,沉甸甸的透着一股扎实劲儿。

灶台是用黄土混合着糯米汁夯实的,表面平整坚硬,用手敲上去能发出 “咚咚” 的清脆声响,任凭烈火烘烤也绝不会开裂。炉膛里的柴火早已备好,是从终南山运来的上好松木,被劈成均匀的小段,每段约有一尺长,堆在灶台旁边像一座小小的金山,散发着松木特有的清香。

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空才泛起一抹鱼肚白,李杰就已经来到了皂坊。他换上了一身浆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褂,袖口和裤脚都用细麻绳紧紧扎住,显得干净利落又不失干练。虽然这是他第一次亲自掌勺熬制皂基,但他脸上没有丝毫的紧张与慌乱,眼神里满是胸有成竹的自信。作为华夏国农科院的高材生,他对油脂与碱的化学反应了如指掌,熬制皂基这种事,在他看来不过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罢了。

“都准备好了吗?” 李杰转过身,目光扫过围在灶台旁的工匠们。工匠们都穿着统一的粗布工作服,衣服上沾着些许木屑和油脂的痕迹,那是常年劳作留下的印记。他们手里拿着各种工具,有枣木制成的大木勺,勺头宽大厚实,边缘被磨得圆润光滑;有黄铜打造的小铜铲,闪着柔和的金属光泽;还有细竹篾编织的滤网,网眼细密均匀。众人一个个精神抖擞,腰杆挺得笔直,齐声应道:“准备好了,大人!”

李杰点了点头,率先走到第一口大锅前,示意工匠们往锅里加水。两个年轻力壮的工匠抬着一个巨大的木桶走了过来,木桶是用百年老槐木箍成的,桶身包着两道铜箍,防止漏水。木桶里装的是清晨从附近的龙首渠打来的活水,清澈见底,还带着一丝沁人心脾的凉意,水面上甚至能看到细小的气泡缓缓上升。

等水加到离锅沿还有两寸的位置,李杰伸手试了试水量,满意地点点头,然后亲自拿起火折子,吹亮后伸进炉膛。干燥的松木遇到火星,“噼啪” 一声就燃了起来,跳跃的火苗像一群欢快的精灵,舔舐着锅底,很快就把锅身烤得温热。

“把皂料倒进去。” 李杰吩咐道。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抬着一个大陶罐走了过来,陶罐外面裹着厚厚的麻布,防止烫手。罐子里装的是经过初步处理的皂料,呈淡黄色的块状,是用猪油和草木灰经过初步反应制成的,散发着淡淡的油脂气息。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皂料倒进锅里,皂料遇到热水,立刻发出 “滋滋” 的声响,像无数细小的烟花在水中绽放。

李杰手持一把巨大的木勺,这木勺是用整块枣木雕刻而成的,勺柄足有三尺长,握在手里沉甸甸的,上面布满了细密的纹路,那是常年使用留下的痕迹。他站在灶台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手臂肌肉微微隆起,开始用力搅拌锅里的皂料。木勺在锅里搅动,形成一个个旋转的漩涡,将那些尚未融化的皂料裹挟到热水中,加速它们的融化。

“火候很重要,” 李杰一边搅拌,一边对旁边的工匠们耐心讲解,声音在皂坊里清晰地回荡,“一开始要用大火,让皂料快速融化,但也不能太急,火太大的话,锅底的皂料容易糊掉,那样皂基就会带上一股焦味,影响香皂的质量和气味。”

炉膛里的火苗越来越旺盛,像一条红色的舌头,贪婪地舔舐着锅底,将热量源源不断地传递给锅里的皂料。火光映得李杰的脸颊通红,额头上很快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滴落在粗布短褂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但他毫不在意,依旧专注地搅拌着,目光紧紧盯着锅里的变化。

锅里的皂料渐渐融化成了糊状,颜色也从最初的淡黄色变成了均匀的深黄色,像浓稠的米汤一样。李杰不时地停下搅拌,拿起木勺,将皂基轻轻挑起,仔细观察它的状态。只见皂基像一条细细的丝线从勺头垂下,很快就断裂了,他摇摇头:“还不够,要熬到像蜂蜜一样黏稠,用木勺挑起能连成线,不断断续续,那时候加香料才最合适。”

工匠们都聚精会神地看着,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赵师傅站在最前面,手里拿着一个用竹片制成的小本子,上面用炭笔认真地记录着李杰说的每一句话,包括火候的大小、熬制的时间、皂基的状态等,准备以后作为熬制皂基的标准流程。他时不时地抬头看看锅里的皂基,又低头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眉头微微皱起,像是在认真思考着什么。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太阳已经升高了不少,阳光透过皂坊的窗户洒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杰再次挑起皂基,只见皂基像一条淡黄色的丝带,从木勺上缓缓垂下,不断裂,连成一条长长的线,滴落在锅里时还能拉出细长的丝来,像蚕吐出的银丝一般。“好了,火候到了!” 李杰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